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越开放,越自信

作者:韩哲 网编:尹文武 2019-03-25

在全球化扑朔迷离之际,中国要将开放进行到底。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致辞指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即使面对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中国也绝不会步其后尘筑起壁垒,决不会走回头路。

中国的开放之路以2001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入世前,中国是以改革促开放,引进外国的产品、资金、技术和管理,表现为“器物”层面;入世后,中国是以开放促改革,通过国际规则和贸易协议倒逼国内产业结构和法律观念体系,表现为“机制”层面。

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具体的目标很多,比如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扩大开放服务业,缩减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外商独资,一视同仁等等。但如果从逻辑上讲,还是“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的外化,也就是建立友好型、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我们对外开放的质量,取决于市场营商环境的质量。开放不可能脱离于此而“一飞冲天”。

营商环境不是招商引资的简单复制,后者可以大干快上,前者只能细水长流。营商环境是个奢侈品,需要政府提供法治、信用、规范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同时又需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有权不能任性,避免寻租,预防腐败。

另一方面,营商环境不是“管”出来的,而是“促”出来的。政府部门要培养服务意识,当好“店小二”。“管”是一刀切的,也是颐指气使的;“促”是有的放矢的,更多体现在细节里。因为企业往往是从细节里感受到营商环境的豹变。“魔鬼”在细节里。

过去四十年,我们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一个原因,可以归功于强势政府。政府的“有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效率上“如虎添翼”。但时移世易,中国经济正从依靠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驱动,这个时候政府的“有限”更能发挥市场优势。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要围着市场做文章,不是老给市场下指令、让市场做什么,而是要把市场的活力激发出来”。

当下,中国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多粗疏之处,营商环境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我们应当努力去建设高标准的市场经济,实现高标准的对外开放。而这就涉及打破行政性垄断,公平竞争,国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产业政策再权衡,保护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等,简言之,就是要把被证明了的效率不高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送进“养老院”,而不是让其换个马甲,假装先进。这些都是我们改革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沿着最小阻力线改革将难以为继。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对外开放,让中国受益匪浅,并将继续受益。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