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央行征信管理局等机构召开研讨会 防范数据分析行业信息滥用风险

出处: 作者:崔启斌 吴限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18-11-29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吴限)数据过度采集、滥用等现象日益突出,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通报多款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情况,引发市场关注。11月29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2018年11月28日,央行征信管理局、国际金融公司、APEC工商理事会在北京联合召开“数据分析行业规制和发展国际研讨会”。与会各方认为,借贷信息之外的替代数据的采集、使用应以隐私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前提,遵循合法、合理、正当、必要、公正的原则,保障信息安全、防范信息滥用。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供应链等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运用到征信领域,国内外征信机构、数据服务机构、信贷机构逐步利用借贷信息之外的替代数据,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信息不对称。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问题。

据了解,大数据征信是指通过对海量、多样化、实时、有价值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分析和挖掘,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重新设计征信评价模型算法,向信息使用者呈现信用主体的违约率和信用状况。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和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征信辨别一个主体信用的好坏。

研讨会上,与会各方就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替代数据运用、数据分析行业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达成以下三方面共识:一是应积极探索借贷信息以外的替代数据在普惠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增加小微企业、“长尾”客户的贷款可获得性,促进其融资发展;二是征信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既要创新发展,又要防范风险,替代数据的采集、使用应以隐私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前提,遵循合法、合理、正当、必要、公正的原则,保障信息安全、防范信息滥用;三是应建立对数据分析机构的监管机制,发挥其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普惠金融服务中作用,规避其可能出现的过度采集和使用个人信息、信息泄露风险,规范其有序发展。

其实,各类日常使用的金融理财App也存在安全隐患。11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通报了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情况。测评显示,各类App除了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还存在隐私条款内容不达标的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在大数据征信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征信平台与用户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根源是,用户个人数据隐私被征信平台私自滥用,征信平台为获取更多数据而采用隐性“捆绑授权”的方式忽悠用户,忽视用户知情权,种种违规行为让消费者哀声怨道。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数据的多寡是征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下,尽可能多地获取数据成为征信机构的最大动力,却诱发了一系列的数据乱象,如过度采集、非法采集、非法交易、数据滥用等等。用户成为虚拟世界中的“透明人”,电信欺诈、骚扰电话、暴力催收等屡禁不止。今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的百行征信有望理清个人征信与数据服务、风控服务的界限,从根本解决个人征信的发展方向和市场规划问题。但当前个人征信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涉及到信息保护立法、居民信用意识提升等更高层面的问题,市场的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