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战略性新兴产业当自强

作者:韩哲 网编:王巍 2018-11-28

11月27日,国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晓波透露,过去十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接近20%,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5%,到2030年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以及人工智能,是当前各国竞争的核心领域,是发达经济体对新兴市场和后发国家设置的“技术门槛”,不越过它,就难免在中等收入陷阱附近逡巡。

人人皆知的道理,并不会变成人人都有的执行力,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来是“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它们不可谓不难,但不难如何脱颖而出。越陡的路,越窄的门,往往是“初极狭”,然而坚持走下去,就会“豁然开朗”。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核电、光伏、高铁、互联网应用、基因测序等领域,具备世界领先的研发水平和应用能力,初步形成比较优势,从而增强了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上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接下来,中国需要立足自身定位,差异化发展,厚积薄发将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高质量发展,对于“将核心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是国家战略,也是社会共识。只有在科技创新和高精尖上站稳脚跟,形成产业链、集群和生态系统,中国才能在现有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上,更上一层楼。

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生态尚未形成,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不够集约高效等方面。中国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增加资金投入,也要营造友好的、鼓励创新的营商环境,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做到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充满服务意识。各地要树立营城理念,用一流的环境吸引和留住企业和人才,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兑现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的承诺。

须知道,改革不是请客吃饭,创新不是命令口号,而是供给侧的一场自我革命。经过了要素粗放和资源透支的“旧增长”,中国经济实现“新增长”的关键在于本土创新能力的提升乃至爆发,而这背后则是对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的法治保护。事实上,任何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都不如鼓励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创新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动力”,是无论如何都要做大做强的“国之重器”。在创新发展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唯有更多的投入,以及更好的营商环境。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