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媒体产品 > 新闻绘本

北京榜样·孙晓兰:20年潜心助学 用爱点亮寒门学子的美丽人生

出处: 作者: 网编:林琴 2018-11-18

49-孙晓兰

孙晓兰,女,1949年出生,东城区崇文门东大街居民,2016年度北京榜样。

20年前,孙晓兰第一次见到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贫困学生,便被他们的遭遇打动了。他们家境贫寒却成绩优异,他们没有像样的晚餐仍知足上进。她决定帮助他们,带头资助了第一个宏志生。与其他资助者不同的是,她不仅为贫困学生送去物质帮助,更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她是孩子们眼里的“宏志妈妈”。到今年,孙晓兰已经坚持助学20年。20年来,在她的带动下,将近200人先后加入她的“助学亲友团”,累计帮助贫困学生千余人。在这个大家族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彼此照亮。

20年前开启助学路,被学生称为“宏志妈妈”

2018年10月中旬的这个周末,北京正经历入秋以来的第一次雾霾过程,孙晓兰带着记者趋车前往门头沟,到北京市大峪中学去看望那里的新疆学生。孙晓兰通常会在周末去看他们,或者接他们出来看书、看电影。

一路上,孙晓兰都在聊她帮助过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困惑,他们的一切,孙晓兰都如数家珍。那些名字,她随口道来。聊到孩子们的进步和成绩,她的眼里还会闪过一丝隐隐的得意和满足。

退休前,孙晓兰是北京工美集团经贸公司的经理。1998年的时候,她的美籍华人朋友王先生,在电视上看到了宏志班的报道,就电话联系她,想要帮助学生。

孙晓兰很快和广渠门中学取得了联系,并到学校了解宏志班的情况。当时,学校对宏志生免收学费和住宿费,提供早餐和午餐,晚餐由学生自己解决。孙晓兰就问一名叫李智宾的女生如何解决晚饭,李智宾告诉她,“中午吃饭,菜是限量的,但是主食不限量,我们就带两个馒头晚上吃”。“那菜呢”,孙晓兰接着问。李智宾说,“阿姨,有馒头就可以了,不用吃菜。”

孙晓兰听了这番话,心疼不已,也正是这番话开启了她的助学生涯。当时,孙晓兰决定从解决“晚饭”做起,标准是每人每月100元的伙食补助和卫生费,高三学生每人每天再加一袋牛奶,这样算来,每个学生从高一到高三需要3900元。孙晓兰和在美国的王先生各自帮助了一名学生,孙晓兰资助的正是李智宾。

没想到,从李智宾开始,孙晓兰的爱心助学活动一做就是20年。在这期间,她联系国内外的朋友,组成了助学亲友团,一直延续至今。20年间,将近200名爱心人士先后加入助学亲友团,资助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广渠门中学,到大兴魏善庄中学、北京宏志中学、北京市大峪中学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累计帮助贫困学生1000多名,发出的助学金以百万计。

孙晓兰告诉记者,“20年前,我们是一个只有汉族、回族、满族的大家庭,最近10年,又融入了羌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朝鲜族的新成员。现在,我们是拥有9个民族成员的大家族。”在这个大家族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彼此照亮。

2016年,孙晓兰获评“北京榜样”,而在孩子们心里,她始终是他们的“宏志妈妈”。

奉行“双助”理念,关心生活更关注心灵成长

有一本书叫《我们一起雕刻时光》,讲的正是孙晓兰和宏志生的故事。在助学的过程中,孙晓兰奉行“双助”理念,她在给孩子们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心灵。孙晓兰曾经到一些困难学生家里做家访,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与他们交流,耐心开导,还会带他们走访北大清华,了解名校的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从1990年开始,提前退休的孙晓兰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电影学院,走进艺术系、中文系、考古系、心理系,做起了旁听生。她曾在12年里,追着一位北大教授,听了他的三门课,就为了学习传统文化。她曾走进北京心理学研究生的课堂,学习儿童教育与心理。

这样的坚持让孙晓兰能更好地理解学生,也带给学生更深厚的关怀。对此,学生的感受或许更为直接。在大峪中学的一间会议室里,几名正在接受孙晓兰帮助的少数民族学生不约而同提到,孙晓兰给予他们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习得和价值观的塑造,“孙阿姨教的东西能贯穿一生”。

记者注意到,这些学生随身都带着一个笔记本,这些本子上记着很多精彩的词句——“成熟的标志是自己独立做出正确的决定”;“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这些都是与学生们交流时,孙晓兰说给他们听的。他们记下了,也记住了。

孙晓兰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为此,她从2003开始组织学生去看电影。她会要求学生在观影时记下精彩的台词,观影后,她会带着学生讨论,还将学生们对影片的思考文章打印成集。她还与学生定期组织茶会,分享看书、看电影的感悟,带学生参观名人故居,观看话剧,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在云南昆明工作的北川中学毕业生王怀玉提起孙晓兰,言词间有感恩更有庆幸,“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以前很少接触,作为资助人,孙阿姨在这方面让我们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在一起雕刻时光的日子里,宏志生乃至后来新疆班的学生,生活开始变得闪亮。正如大峪中学老师所说的,孙晓兰把每个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来爱,她的爱更宽广,她让学生看到了未来,看到了更远的自己。

孙晓兰的关怀不仅是宽广的,还是持续的。宏志生考上大学后,孙晓兰要求他们选读第二学位、学习第二外语。她还对学生们说:“你不出去看世界,世界不会来看你。”现在,已经有几十个学生先后去往美国、德国、英国、瑞典、捷克、印度、韩国、香港学习,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

2009年,孙晓兰60岁生日时,100名学生联名给她颁发了一份聘书,聘她为“人生导师”。在“致孙阿姨”的敬词中,孩子们说:“真正的伟大在于把最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您用您一个人的力量,在潜移默化间影响了我们一届又一届的宏志生,使我们能够真诚地欣赏与感恩生活,感悟人生。”

很多人说孙晓兰改变了学生的一生,可是孙晓兰却说,学生们也在帮助她,“他们的干净和安静,他们的朴实和朴素,一直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要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爱是一个圈,首尾总相连

孙晓兰不喜欢“成功”这个词,“因为它没有标准。现在好像挣大钱、买房、买车就是成功。我告诉学生,好人有标准,好人的标准就是对人好的人”。按照这个标准,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或者工作以后,拿到奖学金、实习费、家教费、工资都会拿出一部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爱是一个圈,首尾总相连。行走在有爱的大道上,我们是最幸福的人”。孙晓兰相信这一点。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60多名受过资助的宏志生筹集了几万元,由孙晓兰带到北川,送给北川中学的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昆明工作的王怀玉联系了10名北川中学的同学,每人每月从工资中拿出50元,一年就是6000元,刚好可以帮助一名大学生完成一年的学业。今年,他们帮助的第一名大学生刚好毕业。2012年7月,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北川中学三位受助学生代表又来到北京,把他们做社会工作挣的钱捐给了东城区红十字会。

儿子卢睿也承袭了孙晓兰的慈善基因,他在出国留学期间用自己打工挣的钱帮助了宏志班的4名学生,还先后8次到北川中学义务支教。

打开一本厚厚的相册,孙晓兰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这是我帮助的第一个宏志生李智宾结婚时的照片,那天我还是她的主婚人。”说起这些,她满脸的幸福。

坚守20年只为学生“需要”

20年,孙晓兰把爱孩子当成了幸福,也羸得了千百学子的爱与尊重。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她像妈妈,又像老师,可她给予学生们的智慧与关怀,或许比母爱更深邃,比师心更宽广。

20年的坚守,背后只有两个字:需要。孙晓兰说,“只要学生们需要我,我就会一直陪伴着他们,和他们一起用时光的刻刀雕出生命的美丽。”如今,孙晓兰已年届七旬,她依旧奔走在助学路上,依旧乐此不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