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破解民企融资难的长短打

作者:韩哲 网编:尹文武 2018-10-31

10月30日,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务院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从发展战略、市场定位方面,把民营经济、小微企业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同时要把改进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等放在董事会、高管层工作中更加重要的位置。

同一天,证监会也在盘中发布声明,将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减少交易阻力和鼓励价值投资等三方面加快行动,改革资本市场。A股由此翻红,上涨超过1%。

这自然是与刘鹤接受采访、金稳委会议一脉相承的政策信号。与会的工行董事长也表态,坚持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优劣,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

融资难和融资贵,向来是民营企业反映集中和强烈的问题。在货币宽松乃至超级宽松的周期,流动性泛滥,民企的贷款和发债相对容易,还能“雨露均沾”,并且借助影子银行、资管通道和民间借贷,融资不成问题。但当经济出现下行,风险敞口频频“爆雷”,企业资金链紧张,银行不良率上升,这个时候银行往往出于“经济理性”而倾向于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不强,自然处于融资鄙视链的底端,而商业银行也面临着“精准灌溉”和“道德风险”的两难。

当前,民营企业的流动性困难,都是在上个宽松周期过度融资和高杠杆的结果。虽然是“自酿苦果”,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制度差距”所致。去杠杆之下,中小微民营企业压力最大,甚至大型民企上市公司也集中债务违约。民企不仅获得贷款的直接融资成本和间接交易成本高企,在资本市场的发债成本也水涨船高甚至难以发债,时间一拉长,非常容易形成“踩踏效应”。

去杠杆,挤泡沫,当然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过于依赖信贷刺激的增长模式必须到此为止。但对去杠杆中的民企,货币和信用双双收紧,这并非央行所乐见,后者更希望是紧货币、宽信用,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只驱逐民企。

目前,从决策层到监管层,金融支持民企的政策正在稳定市场预期,自上而下地“纠偏”,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企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过,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两难问题,在短期内释放监管红利和流动性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整个市场营商环境的问题。

建立友好型的市场营商环境,政府正在持续发力,但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任重而道远。因为市场营商环境建设,不在管理型调控手段的增减和调剂,而是致力于信用、产权(包括知识产权)、法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致力于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廓清权力和权利的界限。这个更长远、更治本,也更费时费力。但只有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优化,才能与短期监管机构示好一道构成,破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的长短打。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