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稳杠杆之后

作者:韩哲 网编:尹文武 2018-10-11

10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IMF世界银行秋季年会会场上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平稳,防范金融风险初见成效,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可以实现。“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说去杠杆。现在杠杆稳住了,是个重大的变化。”

数月前,人民日报刊文称,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进入稳杠杆阶段。如今,作为去杠杆的主要部门,易纲再次确认了“稳杠杆”这一表述,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重心的转变。

早在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正式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定调。“六稳”方针的出台,意味着稳增长取代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去杠杆,成为中国经济的首要目标。

当然,稳杠杆不意味着去杠杆的结束。去杠杆不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去杠杆的定力不能松懈,否则就前功尽弃。金融去杠杆的背后,是企业去杠杆,是居民抑杠杆,是地方政府债务降杠杆,是要将整个国家的债务水平压下来。

改革既然是全面深改,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独舞”。去杠杆的真正实现,需要做大做强直接融资,也就是让股市和债市挑起融资的大梁。但股市低迷已久,更是在10月11日大跌超过5%,信心短期内很难重拾。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刘纪鹏就表示,目前已经有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还应该推出积极的资本政策。当前股市,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易纲同时表示,目前宏观杠杆率稳住了,国有企业的杠杆率持续下降,地方政府的负债可控,中国经济在稳杠杆的同时,更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制度供给和创新,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市场空间,激活民间投资,以创新和服务驱动经济,而非之前单纯的老办法大基建。归根结底,惟有改革才能让我们的经济结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高质量发展不会一蹴而就,稳杠杆只是前提之一。接下来,能否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权力放进制度笼子;能否进一步减税降费,减少寻租空间,减少行政干预;能否进一步打开市场,向民资和外资开放服务业,将决定着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厚度和韧性,将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和含金量。

稳杠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和一小步,更难啃的硬骨头和更难涉的深水区,以及更加不确定的外部地缘经济环境,还摆在中国经济的面前。中国政府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挖掘内生动力,使中国经济增长保持稳健和韧性,但改革开放更是“关键一招”。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