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典藏艺术频道

许仲敏:解读当代艺术的多重可能

2018-07-29

7月28日,由白盒子艺术馆与ILLENC及西班牙文化部合作呈现的“融杂:绘画的幽灵”的中外艺术家揭开帷幕。在现场,艺术家许仲敏的参展作品通过大体量的装置向观者呈现了光电的技术奇观,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中外当代艺术的现状、碰撞的火花,以及绘画与装置艺术的价值与前景等问题,许仲敏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一一进行了解读。

展厅现场

许仲敏作品《梯》展览现场

北京商报:请您对此次“融杂:绘画的幽灵”展览做以简单介绍。

许仲敏:本次展览是中国艺术家和西班牙艺术家半交流性质的活动。苏珊娜是西班牙的知名策展人,来中国和很多艺术家都有接触。伴随着此次展览活动,西班牙艺术家来到北京参加艺术家驻留项目,计划中下一步展览还将移步至西班牙展出。

中外艺术家艺术的碰撞体现在参展作品面貌上呈现了一定的对应的感觉。此外,在展示空间中,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在新的地域上的表现,有着现实空间和传统文化的关联,观者似乎能在艺术家之间寻找连接线。

北京商报:请谈谈您多年来的创作经历,为何会从架上走向装置?

许仲敏:我原先是学版画出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91年至92年,开始接触装置,录像和电影等语言。92年之后我去往英国常住,2004年回到北京。很多时间也是往返中英两地。是个人经历让我选择了不同的方式,经验改变了我对待周边事物的反应。作品中包含了自身的东方传统和哲学的思想,同时也有现代和未来感的方式,包括对光、动态的运用。此次参展作品《梯》创作于2011年,是一件注重互动的装置作品。每个人的经验不同,爬上梯子向俯瞰时,有不同的感受。

时间轮No.1

许仲敏《时间轮No.1》

云No.1

许仲敏《云No.1》

北京商报:展名“绘画的幽灵”提出了绘画在当下的境遇问题,您怎么看?

许仲敏:西方在很长时间对架上绘画是抵触的,想突破传统的、习惯的方式。这个展览有意思之处正提出了有关于绘画的问题,但是内容上包括了很多,装置、影像等等。语言上还是有一定关联性的。我认为界定一件作品是装置、绘画还是雕塑,过于简单。艺术的融合是今天很有意思的现象。绘画中也有很多变化,观念性很强,和我们今天的环境、文化背景有直接关联。展览话题是提出来了,最后还是谈了我们通过不同方式来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这正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

跨纬现场-光屋

许仲敏《跨纬现场-光屋》

北京商报:装置作品在当下艺术市场中的表现如何?收藏家群体有怎样的变化?

许仲敏:装置艺术是非常有未来的艺术门类。在西方有大量的美术馆很早就开始收藏装置了,也有大量的藏家。中国的起步相对比较晚,多数人就是看经济上的增长空间来考虑艺术问题。当代艺术有很大的问题是缺失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实际上是很大的空白区,但是目前还是有所改变的。现在中国也还是有少量的私人美术馆和藏家在收藏装置艺术。这个空间一定会体现在未来,也是最有意思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个空间,就太无聊了。绘画只被当作运作资本的方式,大家只是关注拍卖行的动态。最恐怖的是,现在很多人只看拍卖行的数字,拍卖价格变成了艺术品评断标准。而且艺术批评始终和市场有很大冲突,话语权始终不在整个社会中健康的艺术批评手中,而是建立在拍卖行基础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