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国企工资改革难在哪儿

作者:韩哲 网编:王巍 2018-05-28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打破了工资总额的固有管理模式,赋予了充分竞争行业的国企更加自主的工资分配权。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往往出现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低薪无人才,高薪养闲人。如今《意见》一锤定音: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工资总额可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工资总额原则上下降;未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工资总额不得增长,或者适度下降。

凡是改革,都要解决激励问题,国企改革更不例外。无论是放权让利,还是高薪福利,都是致力于把激励做对了。有没有激励是一回事,如何制定出恰当的激励是另一回事。激励不够,就容易掉进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泥坑里。

国企工资如何决定,是个难题。民营企业相对灵活,老板拍板就行,高薪、员工持股、期权,统统不是问题。但国企就不然,需要在职工、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实现平衡,而这个平衡知易行难。我们常讲工资分配,既讲效率又讲公平,但现实情况往往顾此失彼,效率不够,公平不足,两面都没讨好。

2014年,我们曾对央企主要负责人“限薪”,但效果如何难以界定。因为,国企领导人的薪酬究竟多少合适,没人说得清楚。定得太低,不可能招到能力出众的高管,导致管理层素质下降。三流的薪酬招不到一流的人才,这是市场规律;定得太高,老百姓不买账,谁能知道企业的业绩,有多少是政策使然,又有多少是个人能力使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那些因燃油套保而亏损百亿的国企,最后都因为财政兜底而实现软着陆。一个剔除了风险的企业,该给高管多少工资呢?另外,更难回答的问题在于,谁来为国企高管的薪酬定价?是政府,还是市场。

人才最贵。当中国经济转向创新和服务,人才就成为最宝贵的财富。国企更需如此,没有足够优秀的人才、中层和管理层,别说商业类国企难以为继,就是公益类国企也不能保持超然。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不分所有制,或大或小,一视同仁。那些肩负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闯关中国制造2025历史任务的龙头国企,必须敢于给高新人才以高薪,股票期权亦是选项之一。

囿于国情和现实,即使《意见》规定了国企工资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演变,但国企自主决定工资的权力仍有限,工资总额的管理方式虽然变得富有弹性,但总额控制依然存在,增长也依然受控。这当然不能算错,但国企确实没有办法“挥金如土”式求贤若渴。而有时候,冒险、孤注一掷、押宝,是属于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甚至是熠熠生辉的一部分。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