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比生育压力更大的是养老金

作者:韩哲 网编:尹文武 2018-05-25

这些年,有关取消生育限制的讨论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全面放开生育,并及时推出相应的配套制度。不过,相对于鼓励生育的未来财政压力而言,养老金支出的压力更加迫在眉睫。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38052亿元,相比2013年的18470亿元增长106%,这意味着近四年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翻了一倍多。

养老金收支缺口持续扩大,对于财政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是摆在所有人面前不争的事实。2018年,养老金上调幅度为5%左右,尽管已是14连涨,但近三年增速分别为6.5%、5%和5%,跟之前的动辄10%+相比,已经力不从心。

对我国的养老金制度而言,2014年是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就是在这一年,养老金出现收不抵支,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当年亏空应在上千亿元。之后三年,亏空继续存在,并大幅扩大,财政补贴同步亦大幅扩大,双双突破5000亿元。明眼人都看出来了,财政难以持续。尽管养老金累计结余仍然有小4万亿元,但按照现在这个亏空速度,而且是加速度,养老金岌岌可危。

毫无疑问,养老金现在要准备好过“紧日子”,未来则可能要面临“苦日子”。这些年,政府早就着手“开源节流”:之于前者,国有企业股权的10%被划转给社保基金;之于后者,则研究延迟退休、降低养老金支出的增速,以及鼓励企业发展年金、鼓励个人去购买养老商业保险。我们只能量力而行,不能逾越自己的发展阶段,不能跟发达国家“比阔”,否则养老金就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黑洞。

养老和医保,费率达到企业工资总额的36%,无论是跟发达国家比还是跟发展中国家比,都是名列前茅的,涨是不可能的,相反降的呼声愈加强烈。这是一个大大的硬约束,使得种种“开源节流”倍感捉襟,有时候甚至是迎着民意的反对声闯关。新世纪前后的养老和医保转制,历史成本主要是由企业和个人分担,如今面临养老金池子的窘境,可以肯定的是,再也不能沿着最小阻力线绕行了。

生育和养老,一个远虑,一个近忧,都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收敛投资型财政,向民生型财政倾斜,两者的权重如何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意志。中国从高速粗放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更加强调创新和服务,就在于我们的财力将愈发受限,很多欠账需要弥补,不能继续走透支的路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生育和养老的支出将越来越高,除了技术性的政策手段之外,从根本上来说,必须依靠增加供给、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从结构上缓解这些刚性支出。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