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产妇跳楼引发的“专业”之争

作者:韩哲 网编:尹文武 2017-09-06

一个天方夜谭式的医疗事故。

陕西榆林26岁产妇马某某在临产过程中因疼痛难忍,数次要求剖腹产未果,在医院跳楼自杀。医院和家属各执一词,前者声明多次建议剖腹产,家属均明确拒绝;后者则说当产妇疼痛难忍时已不再拒绝,但医院说马上就生了不能剖腹产。

医院和家属现在隔空交锋,皮球在医疗责任和道德责任两端滚来滚去。比如,医院说产妇“下跪”要求剖腹产,家属则回应是疼的“下蹲”。在当地卫生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定论”出来之前,真相都只是在猜。

尽管混沌,但人们已经忙着站队划线,不是以事实的真相作为依据,而是按照自己的认知偏好来快意恩仇。女权倾向于痛骂“渣男丈夫”,哀叹女性之不独立。医患矛盾敏感者则对医院充满挑剔。评论也好,吐槽也好,都是追着一日三变的剧情和不断反转的事实兜兜转转,成为了一场文字的花式追逐赛。

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新闻一方面变得迅速和多元,另一方面也日益万花筒化,难以分辨。人人都急于表态,至于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样认为。放大人群的恐慌,放纵人性的欲望,夸大人们的嫌隙,动辄“震惊”,言必“变天”,几成圭臬。因此,在诸多社会热点事件中,观点日益廉价,缺少了专业主义的加持,往往经不起推敲,以至于人们已经习惯了真相在互联网上反转,钝感愈深。

回到榆林医院。真相还在路上,仅凭各取其利的视频、声明和采访,我们并不能挥舞道德戒尺。现在惟一能够廓清的是,医院的监护缺位。对此,事发医院虽然发了两份声明,但依旧讳莫如深,不肯提及自己的丝毫责任,反而渐处舆论下风。医院怕承担责任,以及死守“家属签字”的红线,都是顾忌当前的紧张医患关系。医院小心翼翼地用一道道手续、程序和授权为自己撑起“免责伞”,这既是无奈之举,也势必因为过于小心而冲淡了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professnional),舶自西方,是一个有着宗教意味的词汇,延伸理解为“在上帝的注视下工作”。工程师不算“专业”,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机器。所谓“专业”,更多是与人打交道,典型如教师、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不仅指技术层面,更是职业操守。中国的服务业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需要在专业精神上补课。

医疗需要专业精神,新闻也需要专业精神,很多“痼疾”,在于我们并不迷信专业精神,并不珍惜专业人士,遂至无解。在一个已过粗放发展高峰的国家里,在一个念兹在兹创新和服务的经济里,在一个城市中产逐渐壮大的社会里,专业精神,毫无疑问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