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印度经济的“前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韩哲 网编:尹文武 2017-08-20

历史从不重复,但有时押韵。

印度经济正在起飞,这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的观感。与此同时,“印度超越中国”的话题也再次被打捞起来。双方长期以来在边境上的摩擦和地缘上的对峙,使得经济上的“龙象之争”,从不纯粹,而投射着国运。

印度的优势在于庞大的人口规模、年轻的人口结构、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当下正在进行的“莫迪改革”。印度总理莫迪的两项改革,废钞令和新税制,都堪称是大手笔改革。废钞既打击了腐败和既得利益集团,也推动民众将现金存入银行,获得支付数据;税改则将原来碎片化的税制结构重新洗牌,实行全国统一的消费税,这意味着长久以来各行其是、各自“割据”的印度市场将成为一个整体。

人口和改革,构成了印度经济的底气。然而,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制度僵化、人力资本效率不高,仍然是印度经济难以逾越的制度冰山。并且,相对于税改是个“技术性”难题,后者更是内嵌于民族历史文化深处的“制度性”难题。

中印之间迥异。中国2000多年前就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被认为是天命所在,是理所当然。印度在英国人来之前,从来就是四分五裂,外来征服者“城头变幻大王旗”。经济上,中国是投资驱动,制造业立国,基础设施建设一日千里。印度则是消费和服务驱动,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极为孱弱。

印度土地私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展开,立项不易,工期尤长,进而成为制造业的瓶颈。印度人口年轻,但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并且缺乏中国人拼命工作的劲头。这都是印度广泛调动自己人口和市场优势的掣肘所在。

丘吉尔曾说,印度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诚如斯言。印度立国70年,一直饱受凝聚力之苦。从一开始,语言、宗教和文化上的多样性,渐渐在地域、经济和民生上分化,使得印度的国家认同和改革共识始终飘忽。强人莫迪的上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两种状况,但也只是皮相。问题只是被隐藏和压制起来,并没有消失,一旦经济不顺,新旧矛盾就有可能同时发作。因此,印度的国家认同感一直是个问题,而塑造国家认同感的民族主义做法,便是制造一个外部威胁,而这通常是危险的。“底线”游戏并不总是安全。

印度的经济改革正在释放红利,但同时也面临着深水区的湍流拍打。印度远未跻身中等收入国家,仍面临着印度特色的“前中等收入陷阱”,后者让印度错过了全球化的最好时期,也让今后印度在追赶中国的过程中,难以轻装前进。如果内外政局稳定,印度经济的起飞甚至高飞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三万英尺之上,比拼的就是制度和文化的韧性和潜力。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