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垂直频道 > 文旅中心 > 典藏艺术频道

圆明园如园遗址考古发掘面积已达90%

网编:徐磊 2017-07-26

北京商报讯 (记者 马嘉会 宗泳杉)201610月至今,为配合圆明园如园遗址保护、利用与展示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圆明园如园遗址进行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如园位于长春园宫门区东侧,东、南均倚长春园外大墙。如园景区内除点景假山外,西侧、西北侧、东侧均有山围合。除西侧宫门外,在东北部还有平台码头和道路与外围景区相通。

微信图片_20170726161850

如园遗址考古现场

据了解,如园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基本建成,仿自今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嘉庆十六年,进行过大规模重修。重修后的园林建筑包括延清堂、含碧楼、芝兰室、挹霞亭、静怡斋、锦縠洲、观丰榭、听泉榭、引胜斋和新赏室、翠微亭、搴芳书屋、云萝山馆、清瑶榭、撷秀亭、香林精舍、可月亭等。通过发掘,已经揭露出延清堂、含碧楼、挹霞亭、观丰榭、听泉榭、引胜斋、新赏室、翠微亭局部、撷秀亭、待月台等建筑遗址。

微信图片_20170726162023_副本

如园平面图

自2012年起,如园遗址通过两次的考古发掘已经基本摸清了如园遗址嘉庆时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在如园遗址上,当年所铺设的台阶以及道路依然清晰可见,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的张利芳博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如园遗址的发掘面积已达90%考古是一个“证”和“补”的过程,通过考古发掘,我们除了发现显现出来的建筑格局与文献记载及平面图基本吻合外,还有一个补充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如园遗址上发现了完整的路网,道路由路和散水组成,由方砖铺设而成的路供人行走,路的两侧则是由鹅卵石铺设的散水,甚至个别散水上还铺成花卉的图案,道路上还有过水沟,以方便雨水流通。正是这样一条条小路将宫殿、亭榭、假山相连,整个个路网系统设计科学,理念超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而这些是平面图上无法看到的。除此之外,如园遗址作为迄今圆明园首座经过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的建筑景群,也是近年来发掘出的保存较好的遗址。园林布局小巧精致,疏密有致,一步一景,其中的细节设计也十分用心,诸如台阶的设计并非一个规整的平面,而是遵循了石头自然的棱角和形态,使得整个如园处处都彰显着江南园林式的自然情趣与意境。

IMG_1626

用自然形态的石头设计台阶

在殿内的装饰材料方面,此次发掘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如园景区最大的殿延清堂内可以看到当年尚存的地砖,之下为干沙层,这种墁地做法印证了文献记载的金砖墁地不用泥,而用干砂或纯白灰。瓷砖推测是用于地暖及装饰,因此殿内应当设有暖阁,从出土的地砖上也不难发现过火的痕迹。

微信图片_20170726162834

延清堂内地砖上留有过火的痕迹

而与延清堂隔湖相望的含碧楼南依长春园南大墙,坐南朝北,前有月台。据史料记载,上下两层,面阔七间,四周有廊。记者在现场看到,其台明石条为质地较软的青白石,均已歪闪,散落湖中,其上刻有嘉庆皇帝御笔。在含碧楼月台处,也发现有御笔刻石。其中一块残断的石条上刻有“御题”二字,“御题”两字之后钤两方篆书印章,首钤“嘉庆御笔之宝”,末钤“夙闻诗礼凛心传”。另一块石条上能看到“朱华翠”、“盖满池”字眼,推断应是一首题咏荷花的诗文。张利芳表示,嘉庆御笔石刻的发现也印证了嘉庆皇帝重修如园的史实,同时从侧面证实了嘉庆重修后如园十景的存在。

微信图片_20170726163008

嘉庆御笔之宝”石条

微信图片_20170726163256

在另一石条上能看到“朱华翠”、“盖满池”等字眼

其次,如园遗址还出土了1件完整的葫芦范和少量葫芦范残片。范内阴刻纹饰和文字。其中一件残片上刻有“喜”字,“喜”字旁边为植物枝蔓。葫芦范内壁阴刻的纹饰,在布局上,疏密有致,构思精巧,在雕刻手法上也表现出了精湛的工艺。

值得一提的是,如园作为开放式的公共考古区域,工地周边只有一圈半人高的栅栏,游客可以清楚的看到考古工作者现场工作的每一个动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