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大疏解和促消费,两手都要硬

作者:韩哲 网编:张兰 2017-07-06

北京正在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众人皆知。但加法也在做,那就是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促消费。

7月6日,北京正式公布了《关于培育广大服务消费优化升级商品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发力。这些领域的促消费由来已久,成绩斐然,但与巨大的市场潜力相比,显然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多来,北京的疏解力度不断走强,从一般性制造业和低端产业的“腾笼”,到向雄安集中疏解优质功能,这对于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和盘活京津冀乃至华北,好处毋庸置疑。但北京在做好疏解的同时,也必须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及时找到一个更有效率的引擎,使得疏解和增长相互支持,互为后援。

相对于全国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即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走向“服务立市”,不仅充分,而且必要。

工业是规模经济,工业时代的消费是规模消费,物理属性强,比如房子、车子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简单粗暴。然而,这种消费的暴风骤雨式增长已告一段落,这在北京尤为明显,代之以创新型、个性化的消费。后工业是知识经济,后工业时代的消费是场景消费,谁能设计出更好的场景,谁能提供更棒的体验,谁就有可能脱颖而出,以供给创造需求。

在疏解之前,房子车子的早早限购,倒逼北京经济义无反顾地转向消费驱动。如今消费升级如火如荼,啤酒泡面越来越卖不动,而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以及海淘需求却在井喷,对北京而言,舍我其谁。

早在2016年,北京人均GDP就已经达到1.7万美元,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北京服务业增加值超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8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近90%,冠居全国。特别是,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据服务业的半壁江山。北京拥有不可复制的资源禀赋,储备和沉淀了大量的人才、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观念,简直是为高端服务业量身定制的城市。因此,服务和消费,在北京存在的惟一问题是,如何做得更好。

但消费不会从天而降,国内外市场的打通,使得人们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消费者一言不合就用脚投票,去海外爆买,这样的行为无法生硬阻挡。因此,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顶层设计上,政府需要致力于营造更友好的消费环境,降低消费成本。从市场本身,企业需要有更好的创意、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产品。

现在及未来,北京要打造“北京创造”和“北京服务”这两块金字招牌,牢牢地锁定“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并保持专注。更强的促消费,是为了更好的大疏解。反之亦然。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韩哲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