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中国华融回归A股已获正式受理

出处: 作者:闫瑾 程维妙 网编:崔启斌 2017-04-06

北京商报讯(记者 闫瑾 程维妙)曾在上月业绩发布会上打趣“公司肥了,我却瘦了”的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在4月6日的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透露,华融A股发行申请材料已获证监会正式受理。至此,已于2015年10月登陆港交所的华融,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实现A+H股同时上市的资管公司。   

根据去年12月华融发布的A股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发行不超过68.95亿股,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5%。一年前,华融在H股上市已筹得158亿元的资金。对于如果运用A股筹集的资金及上市后的规划,赖小民表示,公司依然会做不良资产的主业,推动中国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推动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值得一提的是,赖小民所说的“转型”,华融已走了很长一段时间。1999年,为剥离国有银行坏账,财政部出资成立了华融、东方、信达、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据成立之初的设想,我国资管公司的生存周期仅有十年,之后可能面临注销或转做其他。于是,在这个“十年之惑”到来之前,四家资管公司便纷纷开始转型。   

截止2016年末,四家资管公司均已完成股改,其中信达在2013年已率先在港交所上市,华融在其后两年登陆。上市前,华融还曾在2014年8月引进7家战投。   

华融的转型成果还不止于此。根据华融上月发布的业绩显示,截至2016年末,华融总资产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4119.7亿元,较年初增长62.9%,比2009年翻了43倍;2016年全年实现净利润达231.1亿元,较上年增长36.3%,比2009年翻了至少60倍。华融也坐稳了中国最大金融资管公司之位。    作为资管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是一个重要的使命。赖小民在6日的发布会上介绍,华融从过去被动的逆周期收购银行转让的不良资产,转变为主动挖掘市场需求,为不良资产收购重组业务打开了全新的市场空间。2013年至2016年累计开展收购重组类业务规模超过5000亿元,其中2016年收购重组类业务规模超过2100亿元,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也创历史新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基本被四大资管公司垄断,近年来,随着政策松绑,地方资管公司不断扩容,目前获得批复的已有60多家,其中33家开业运作,对四大资管公司的市场地位造成一定的冲击。对此,赖小民介绍,华融也在不断摸索着创新,近期联手山西、青海两地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建新的资产管理公司,发挥央企和地方独特的合作效益,在两个市场充分调动发挥各自的优势。   

“市场将会形成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赖小民说道,他对华融也有十足的信心,“我们不觉得地方资管公司会对华融构成太大的威胁,在资产管理领域,华融仍在主战场发挥作用。”中国华融总裁助理胡英以数据补充佐证道,华融在整个主业业务方面上有三个过半:一是市场占比,华融占到54%;二是新增量的投放,华融超过了55%;三是华融的主业收入占比超过53%,所以整体来说华融在整个不良资产经营业务上的做法和优势还是比较明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