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央行放水难改资金面紧张趋势

出处: 作者:崔启斌 刘双霞 网编:财经新闻中心 2016-12-19

222

 

近期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主要市场利率一路抬升。在分析人士看来,除了季节性因素、人民币汇率以及“去杠杆”的影响,近期债市的调整也使得资金面承压。而明年央行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中性”,分析人士认为,这预示明年货币政策将比今年有所收紧,在此背景下,资金面的紧张态势仍将持续。

Shibor连续五日全线上涨

近期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连续五个交易日全线上涨。隔夜shibor报2.3350%,上涨0.50个基点;7天shibor报2.5250%,上涨0.60个基点;3个月shibor报3.1898%,上涨1.24个基点。

对于近期资金面紧张的态势,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这是多种因素叠加的作用。他表示,从今年8月,央行重启中长期限的逆回购操作开始,央行“去杠杆”的意图就已经显现,市场利率抬升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央行“去杠杆”操作。

从今年8月开始,央行逐步实施主动拆杠杆行动,包括先后重启14天、28天逆回购、抬升国库存款招标利率,直至10月底开始,通过逆回购净回笼短期流动性,改用更长期限的工具投放流动性,并开始研究将表外理财纳入MPA的广义信贷统计。而这一系列举措,均被认为是拆杠杆的措施。

鲁政委表示,资金面紧张和汇率的关系也不能排除。此外,年末、春节等季节性因素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鲁政委解释,每年年末,银行会回笼资金应对提现需求,都是流动性紧张的时候。

黄金钱包首席分析肖磊也认为,造成资金面紧张的因素有很多,年底包括财政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都会加大,另外,外汇占款持续下滑影响了基础性投放。

1

 

资金面受债市调整影响

事实上,近期,央行也加大了资金投放,但分析人士表示,后期资金面的压力依旧较大,并且债市调整的压力也依然存在。

12月19日,央行进行了1800亿元逆回购操作,包括950亿元7天期操作,300亿元14天期操作以及55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650亿元。此外,央行对7天、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需求进行询量。

事实上,上周,央行刚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市场释放了将近4000亿元流动性。上周五,央行对19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3940亿元。12月,央行已进行两次MLF操作,上一次是12月6日,放出3390亿元。剔除本月到期的115亿元存量,12月央行已释放7330亿元的中期流动性。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上周五的MLF操作一改盘后发布消息的惯例,而是罕见的在午间祭出MLF操作。对此,分析人士认为,央行主要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情绪。上周,债券市场频频遭遇利空,国债期货一度创上市来首次集体跌停。

但本周第一个交易日,央行MLF提振效应消失殆尽,国债期货大幅收跌。10年期国债期货盘中最大跌幅为1.47%,5年期国债期货盘中最大跌幅为0.89%,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盘中最高报3.37%创2015年8月28日以来新高,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盘中最高报3.91%,创2015年8月17日以来新高。

国泰君安徐寒飞称,债券市场的微观交易模式开始崩塌,债券市场仍未止血,机构的“杠杆”可能出现加速下降,而且短期的“解杠杆”过程导致的流动性需求会非线性上升,导致债券市场的短期调整会继续。

此外,本周共6300亿元逆回购到期,周一至周五的逆回购到期量分别为1150亿元、850亿元、1200亿元、1600亿元和1500亿元。另外,周二还将有6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

中信债券明明研究团队认为,流动性应分为宏观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两个层次,从宏观流动性的角度,货币总量较为充裕,央行呵护资金面之心不变,市场资金处于平衡状态。但从市场流动性角度,违约事件的发酵使得机构不愿意做代持双方的中间人,债券交易的活跃程度下降,债券市场本来交易活跃程度就远不及股市,违约事件下又增加了市场的紧张情绪,债市价格发现功能受到制约。债市前期动荡不定,违约事件爆发,市场情绪极度脆弱。如果市场交易制度在短期内难以改善,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在短期内仍将持续,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

资金面紧势难改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资金面紧张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华创证券研报指出,后期资金面的压力依旧较大,即使央行会在过度紧张的时候加大投放,但只要资金利率中枢不明显回落,其对市场的调整压力就一直存在。

事实上,债市的调整也使得资金面承压。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谢亚轩认为,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明年货币政策取向转为稳健中性,对流动性的要求转为基本稳定,还特别强调指出“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这些都对债券市场形成利空,短期内债市调整恐难以结束。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健中性”。国泰君安研报指出,会议所指出的,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等问题,均在此次债市波动中有体现。预计2017年货币政策基调转为中性,不会“放水”。货币政策工具更为复杂,监管当局将通过严格业务监管来封堵监管套利,保障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底线是流动性基本稳定,避免大起大落。

对于明年的资金面,谢亚轩认为,资金面的波动在2017年将难以避免,但也不会重蹈2013年钱荒的覆辙。当市场被流动性逼到绝路时,央行该出手时还是会出手,上周五央行开展了3940亿的MLF操作即是此意。前瞻地看,2017年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健中性”,较之于以往的“稳健”、“中性”表明货币政策将改变目前宽货币、低利率的局面。

国信证券博士后研究员刘海洁表示,2017年将是更加艰难的一年,整个经济形势已经进入“跋涉阶段”。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选择也将更加谨慎。势必兼顾去杠杆、抑泡沫、稳汇率、防风险的几大任务。

在12月18日举办的2016-2017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度报告会上,对于明年“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央行参事盛松成表示,考虑到汇率等因素影响,明年货币政策不具备放松条件。但他认为,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提法值得关注,其个人理解是,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实施的货币政策可能偏松了一点点,但明年货币政策也不会提偏紧,这会引起市场动荡。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国强在会上表示,明年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中性”提法,可能意味着货币政策会比今年略微收紧一些。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刘双霞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