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崔启斌 刘双霞)今年下半年来,征信行业的监管举措频出。据央行营管部网站公告显示,央行注销望洲征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望洲征信”)以及信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信融”)两家企业征信备案资格。
央行公告称,因望洲征信、华夏信融连续六个月以上未实质开展征信相关业务,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和《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央行营管理部已于2016年12月9日决定注销这两家征信公司备案。望洲征信持有的《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证》(备案证编号:10039)以及华夏信融持有的《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证》(备案证编号:10018)都作废。
据悉,今年8月,华夏信融已向央行营管理部提交停业清算的报告和注销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的申请。早在今年7月,央行营管部在官网发布《关于要求望洲征信服务有限公司报告经营情况说明的通知》指出,望洲征信失联,且已无法查询到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望洲征信官网显示,望洲征信服务有限公司是望洲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于2015年11月18日正式取得由央行营业管理部颁发的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证。望洲征信拿到企业征信牌照不过半年,望洲集团就爆雷了。今年4月,望洲集团旗下望洲财富曾上演董事长杨卫国“失联”又回归的闹剧,目前仍陷逾期兑付危机难以自拔。
望洲征信事件之后,央行对征信市场的监察整肃风暴呈不断升级之势。8月1日,央行下发相关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已经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和信用评级机构,就备案材料及相关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开展专项核查。业内认为,此次核查就是为了防止望洲事件再次发生。9月28日,央行开出首张对征信机构的罚单,受罚的正是已获得央行企业征信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中品质协(北京)质量信用评估中心有限公司。此外,征信评级行业“以价定级,以级定价”的乱象也长期存在,尤其是企业主体和其债务融资工具的评级问题较为突出。10月11日,央行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征信评级设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据统计,目前在央行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有137家,这两家注销后目前市场备案征信机构变为135家。对于企业征信行业的发展,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相比个人征信,企业征信实施备案制管理,监管门槛低,市场参与者比较多。但基于企业征信有效数据获取难和模型结果验证难等问题,市场并未找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之路,仍处于初级阶段。他表示,一方面,信贷类数据是企业征信最有价值的数据,但长期以来信贷市场偏好于大中型企业,大型银行的企业贷款客户也就十几万,相比全国几千万企业,覆盖率非常低,致使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信贷信息。而且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很短,也降低了数据的价值和有效性。对企业征信而言,如何尽可能多的获取有价值的征信数据是最大的难题。另一方面,征信公司依据非信贷类信息建立的征信模型,也缺乏足够的样本去验证,降低了模型的迭代速度和有效性。
“相比个人征信市场,企业征信在信息保护和信息安全上面临的问题要小得多,监管的重心也应放在促进市场可持续发展上。”薛洪言进一步指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