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央行公开市场转向净投放,但难掩资金面紧张态势,主要市场利率一路走高,Shibor利率连续第15个交易日全线上涨。在分析人士看来,近期资金面趋紧由多期因素叠加造成。除了季节性因素,央行“去杠杆”预期以及人民币汇率表现更是主要原因。
主要市场利率一路飙升
本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放量,向市场净投放900亿元。但交易员表示,900亿元对于近期资金面来讲,只是杯水车薪,难以解渴。11月30日,主要市场利率仍然一路飙升。
11月30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了2300亿元逆回购,包括1400亿元7天品种、800亿元14天品种和100亿元28天品种,鉴于当日到期资金为1400亿元,故当日实现资金净投放900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4日的净回笼格局。
不过,央行当日的净投放并未阻止市场利率继续上行的态势。3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连续第15个交易日全线上涨。隔夜Shibor涨1.40个基点报2.3160%,接近年内新高;7天Shibor涨1.50个基点报2.4960%;14天Shibor涨2个基点报2.6380%;1个月Shibor涨1.32个基点,报2.8697%,连涨15个交易日上涨;3个月Shibor涨1.86个基点报3.0358%,连涨30个交易日,创2010年12月底以来的最长连涨周期。
银行间回购定盘利率全线上涨。FR001涨5个基点;FR007涨44个基点,报3.24%,创2015年4月7日以来新高;FR014涨50个基点,报4.00%,创2015年6月25日以来新高。此外,资金面紧张情绪蔓延至交易所市场,上交所隔夜国债逆回购GC001利率一度大涨至9.9%,深交所隔夜国债逆回购R-001利率一度涨至8.6%。
市场人士指出,资金面暂时好转有限、回购利率继续走高;后市偏紧的流动性预期、去杠杆担忧等料继续令债市承压。中信证券债券分析师明明分析认为,近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净回笼资金,“量缩价涨”趋势已经出现,市场上资金紧张情绪升温,预计随着年节将至,受跨年资金需求加大等因素影响,资金面仍将出现波动。
国信证券研报分析,资金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是性质不同,对于市场的影响不同,结合近期市场一直严重怀疑的货币政策转向收紧预期,资金紧张终于击溃了投资者的心态,引发了债券市场的显著抛售。
人民币贬值施压货币操作
对于近期资金面紧张态势,分析人士普遍表示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11月以来,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下跌给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操作造成压力。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行11月货币市场的操作实际上是在提前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
从人民币11月表现来看,自11月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开始上演12连跌的戏码,人民币中间价只在11月22日和28日上涨,其余15个交易日全部走低,相继跌破6.7、6.8以及6.9等重要关口。
人民币本周虽出现回调,但仍难抵贬值压力。自央行副行长易纲上周末发声力挺人民币之后,本周前三个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连续回调,累计上调303个基点。其中,11月29日,人民币中间价报6.8889,较前一个交易日上调153个基点,收复6.90关口。市场人士指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整过程难言结束,但贬值速率料受到调控,短期在7元关口附近或盘整一段时间。
黄金钱包首席分析肖磊表示,造成资金面紧张的因素有很多,年底包括财政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都会加大,另外,外汇占款持续下滑影响了基础性投放;但这些只是基本面的因素,央行目前有意收缩流动性,目的在于阶段性抬升国内利率水平,以应对下个月没美联储加息,否则人民币贬值预期会更大。
事实上,11月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采取滴灌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央行11月公开市场净投放150亿元,与9、10月份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4600亿元、4414亿元相比,流动性明显趋紧,其带来波动风险已难以避免。
此外,前期大量逆回购操作缩小了央行操作空间。分析人士指出,逆回购余额过高,且存量逆回购陆续到期,加大央行公开市场滚动操作难度。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11月30日,央行公开市场逆回购余额已攀升至1.46万亿元,且未来5个交易日逆回购余额高达9650亿元。在谈及人民币汇率与近期资金面的关系时,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近期资金面紧张是由多种因素叠加形成。资金面紧张和汇率的关系也不能排除。按照“三元悖论”来讲,两者之间也会有一定的关系。
据了解,三元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指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不过,鲁政委进一步补充,从今年8月14天逆回购出现就折射出,政策当局要抑制债市的杠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得容忍度,才能达到这个目的。此外,从历年波动性来讲,临近元旦、春节都是资金面相对比较紧张的时候。
也有机构人士指出,本轮资金面收紧主要与“去杠杆”预期有关。国泰君安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徐寒飞认为,从汇率因素来看,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相比之前大幅减弱,美元汇率波动并非主因;从季节性因素来看,面对季节性紧张的时期,央行不至于在这个时候主动收紧市场流动性;另外,商品、地产都有回落迹象,通胀预期短期不会再次上升。因此,当前市场的调整可能并非来自一般意义上的利空,与“去杠杆”预期有关。华创证券债券分析师屈庆也表示,资金持续紧张本质上还是显示了政府希望金融市场去杠杆的决心。
资金面只是波段性紧张
对于资金面后市预判,鲁政委表示,“眼下的波动是波段性而不是趋势性的。”
鲁政委进一步解释,对于资金面的判断,要从从央行政策取向以及经济基本面等方面来看待。从经济的基本面来讲,我国经济有所企稳,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在现阶段,货币政策本身不具备趋势性收紧的基础。从央行货币政策取向来讲,其本质上也取决于经济基本面。中央政治局10月会议也重申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肖磊看来,此次资金面的紧张,实际上是跟今年年初央行在离岸市场,对香港隔夜拆借的冲击是一样的,上一次是提高离岸市场人民币空头的成本,而这一次是对国内市场人民币空头进行一次再教育,至少说从利差的角度保护汇率风险,暂时稳定住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
“目前看此次资金面的紧张很难持续,一个是基础货币的量目前已经非常大了,M2增速依然在10%上方,远高于经济增速,另外通过这几年的利率市场化发展,存量资金很容易被走高的利率激活,因此像2013年那样的资金荒很难出现,但短期的这种资金面的紧张,会给股市和商品市场降温,投资者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应对准备。”肖磊进一步补充。
在机构人士看来,近期货币政策已略有变化。中金证券分析,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货币政策稳健并注重防范资产泡沫等风险,加上央行存在汇率、金融风险和房价三重压力,近期货币政策明显在向“真稳健”回归,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期限明显拉长;而外汇占款持续流出背景下,央行难以用信号作用较强的降准对冲,导致资金面不确定性居高不下。
九州证券邓海清在研报中指出,货币市场超级宽松时代已经结束,央行是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大型银行是重要参与者,叠加活期存款增速将大幅回落,银行将进入“钱荒2.0”时代,2017年10年期国债中枢将回到3.1%,债券市场进入2013年下半年“钱荒”之后最黑暗的时代。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