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卫计委回应廉价药短缺问题:将纳入定点生产管理

出处: 作者:张利涛 网编:蒋梦惟 2016-11-10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实习记者 张利涛)廉价药短缺纷争再起,有些低价药品甚至出现供货困难。针对公众关心的价廉物美的药经常出现短缺的现象,11月10日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副司长姚建红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家卫计委将从目录管理、信息系统、定点生产管理、政府价格管理等四方面入手,解决廉价药短缺问题。不过业内人士坦言,廉价药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存在问题,导致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以药补医现状,而如果以药补医现状无法打破,任何措施都是“表面文章”,无法治本。

廉价药稀缺并非新鲜事,最近纷争再起,源于此前有媒体报道,一盒仅售7.8元,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很多家医院难觅踪影,而“黑市”上却卖到4000元。这些逐渐缺失的廉价药,具有疗效突出、价格低廉等优点,能够满足大部分患者的基本就医需求,也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廉价药为何会呈现出“孤药”、“一药难求”,或者是摇身一变成“天价”的情形?姚建红用“成因比较复杂,原因较多”一句话概括,将原因归结于原材料短缺、利益机制不平衡、企业无法实现盈利等问题。

不过上海交大卫生政策与医务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汪兆平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廉价药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医药卫生体制存在问题,“中国目前的医药卫生体制将医务用工等医疗服务价格压低,这直接导致医务人员需要通过药品、耗材等其他渠道来提高收入,对医院来说,自然廉价药不受欢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曾允许医院销售药品时在进价基础上加成15%左右,加成这部分利润留给医院作为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医改8年过程中,医药体制和以药补医现象一直是医改难题。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要求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汪兆平告诉记者,取消药品加成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在经济下行压力未减轻的背景下,部分地区落实《意见》中提出的政府补偿,存在切实的难度,而廉价药品短缺问题不断重现也正印证了这一现实。

如何根治廉价药品短缺问题,汪兆平提出,政府简单粗暴打压药品价格的方式不可取,只有真正让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参与市场竞争,才能达到医疗事业良性循环发展,具体而言,在医疗机构实施总额预付制+按人头(或病种)付费机制,即国家根据不同医疗机构运营情况,预付医疗机构医保总额,并按照人头或者病种收费,这样,医疗机构为实现盈收,会主动降低成本,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药品、耗材等的成本,提高医务人员和医疗服务收入,实现可持续健康医疗生态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