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林子)11月7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相关内容,强调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其中,五年内太阳能发电装机要达到1.1亿千瓦以上,较今年还要再增4000万千瓦。不过国家能源局方面也表示,目前我国弃风弃光现象较为严重,要想发展可再生能源,未来仍要在布局、输送和调解等三方面着手,力争将弃风弃光率降至5%。
具体来说,《规划》指出,要优化风电布局,有序开发风电光电,2020年,全国风电装机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500万千瓦左右。要按照分散开发、就近消纳为主的原则布局光伏电站,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6000万千瓦以上、光热发电500万千瓦。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7075万千瓦。按照这一数据计算,未来5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还要再增4000万千瓦。
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国家能源局也将继续严格控制煤电规划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取消和推迟煤电建设项目1.5亿千瓦以上。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未来,我国还将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热电联产项目,让以往只能生产电能的发电厂同时供热,提高电厂的工作效率,积极促进煤电转型升级。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化能源结构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据了解,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只有12%,而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达到了25%,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韩水本次指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左右,为此,在进行电源结构优化的时候要优先布局清洁能源,要先考虑水电、风电、光伏、核电是否能够满足电力需求,如果不能满足,差额部分再用煤电等进行补充。
不过,目前清洁能源的发展也面临了一些难题,弃风弃光正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弃风弃光是指我国部分省市地区修建了大量电厂,但由于当地电力消纳能力不足,导致生产出的太阳能、风能被放弃,部分电厂和机器暂停使用。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弃光率为10%。以弃风弃光率相对较高的新疆文里,新疆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疆弃风率达43.9%,同比上涨16%,弃光率达31.8%,同比上涨15.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现在弃风弃光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我国西部地区,这些地方人口不算聚集,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企业关停,用电量更加不足以消纳当地能够生产出来的电力,而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企业较多,导致用电需求巨大,但因为土地成本较高,反而无法在地面建设大型电厂,十分依赖电力输送。此外,随着火电、煤电技术的不断提高,在部分电厂达到排放标准之后,火电、煤电凭借低成本、高利用率又重新得到了部分市场的青睐。
韩水本次也表示,为解决我国愈发严重的弃风弃光问题,国家能源局未来将在布局、电网输送和系统调解能力等三大方面着手解决问题。未来,我国将适当放缓一些弃风弃光地区的建设规模和节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输电通道的远距离外送能力,同时对配电网进行改造,使配电网更加是能花,让系统能够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就近输送、消纳。此外,我国将全面提高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通过抽水蓄能、建设调峰用的气电、加大燃煤电站的改造力度等方式,提高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调峰能力。韩水表示,未来我国弃风弃光率将平均控制在5%以内。
除了上述方法,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光伏发电、风电重点地区,当企业生产的电力无法被消纳时,政府必须出手购买电力,以扶持可再生能源企业发展。林伯强表示,这一政策相当于为企业“兜底”,短期内有利于减少弃风弃光的现象,但是在全国弃风弃光情况较为普遍的背景下,仅靠这一政策难以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林伯强建议称,从长远来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发展分布式电站和更加便利的储能手段,才是解决弃风弃光现象的根本方法。他表示,现在出现弃风弃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产电当地很难高效率的储存电能,在向东部地区输送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浪费,此外,相比于传统的煤电,目前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优势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只有再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才能实现光伏和风能的储存和成本问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