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别总是为老百姓画“高收入”的饼

作者:韩哲 网编:张兰 2016-10-24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认为中国正式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其中京津沪、江浙和内蒙古已进入高收入阶段,广东等16个省市居于中等偏高收入阶段。

几个月前,同样是社科院专家在媒体上撰文称,再过六七年,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无悬念,预计从2024年开始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被权威人士定义为不是一两年就能过去的“L型”。值此艰难转型之时,社科院接连鼓舞士气,为民画饼,精神可嘉。不过从“L型”到“高收入”,如果我们不做出些有分量的结构调整和供给改革,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高大上的目标不是不能有,但老拿这个说事,感觉很是浮躁。与高收入国家的“远虑”相比,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近忧”是实实在在的。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生态环境成本显性化的背景下,在货币宽松制造的泡沫周期里面,在全面深化改革艰难推进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在创新和消费驱动上有所斩获,那就应该多一些危机感,而不是相反。

我们当然不应妄自菲薄,但同时我们心知肚明,竭泽而渔式增长下的高收入要不得。按照世行2012年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在12476美元之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截至201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只要愿意,中国经济即使不搞创新不搞供给侧,就凭着增长惯性,就凭着全要素资源的厚度和韧性,人均GDP达到12476美元未必不能如愿。但这种粗放式增长,即使进得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也实现不了“中国梦”,也就是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实现2万-3万美元的人均GDP水平。这个惟有创新和效率的增长方式可以撞线,舍此没有捷径和弯道。

何况,我们更喜欢用人均GDP这个统计标准,而非人均国民收入,就在于后者可能没看上去那么美。同样是2015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但统计局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是超过了3000美元。人均GDP和人均国民收入是两回事,因为GDP并不会一分不少变成国民收入装进老百姓的钱包里。增产不一定增收。而且,我们还要面临着更高级的问题,即分配问题。人均GDP也好,人均国民收入也好,都不能看出收入分化和贫富分化。举例说,在只有两个人的国家里,一个人有2.5万美元,一个人什么都没有,人均国民收入也是1.25万美元,也是高收入国家,但显然这是有问题的。

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依靠丰富资源和低廉成本领一时风骚,但比拼到最后不掉队伍、不坠陷阱,靠的是制度竞争力。这个制度体系能够有效和不断降低整个市场的交易成本。中国经济长达近40年的快速增长,是不断释放的制度改革红利做支撑,未来仍需如此,并需要更多。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