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财税改革公认的“硬骨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事权划分终于要在今年啃一啃了。日前,国务院发布了相关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外交国防等归中央,治安市政等归地方,教育养老医疗等由央地共享责任。总的来说,清晰的更加清晰,模糊的仍然模糊。
自1994年分税制以来,中央重获财政分配的主动权,央地财政失衡的问题愈发突出,向来就有“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县财政摇摇晃晃”之说。在财政收入上,中央和地方大致五五分,然而在财政支出上,中央和地方却是二八分,由此也造成了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地方的对策无外乎三种,中央拨款补贴、土地财政以及通过融资平台向银行借钱。但随着经济逐渐放缓,土地财政和融资平台难以为继,“营改增”后属于地方的税种更少,地方财政收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箭已扣弦不得不发。因为我们是单一制国家,中央需要在财政上保持对地方的话语权,防止诸侯经济演变成为“藩镇割据”,所以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格局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以稳定为主。这样,改革便只能在央地事权和支出责任上做文章了。
事实上,正是社保这样的共享责任长期说不清,导致了央地在这方面的财政事权划分一直模糊,以至于最新的指导意见对此也萧规曹随,没有做出具体清晰的划分。对中央而言,把社保揽为自身完全的责任,将是一笔巨额的支出,使得中央财政闪转腾挪的空间愈小。在当下中央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社保还是没有能够明确划为中央责任,而是继续由央地共担。虽然不难理解,但也不免遗憾。
社保无论是历史原因还是现实原因,其实都应该由中央承担这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当初全国建立社保制度,之所以分散到各省统筹,是因为中央财政无力承担。很大程度上,社保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一部分,但这部分转型成本,政府和国企并未为之买单,而是打算通过企业和个人的社保高缴费率,藉由市场消化。但市场最终无能为力,地方政府不得不承担起这个责任。
此一时,彼一时。央企和国企早已不是囊中羞涩,但它们的巨额利润却很少反哺社保,一直被舆论所诟病。中央要完全接过社保的责任,将之变成全国统筹,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让充足的国企资本为自己的历史欠账买单。这也是缓解央地财政收支矛盾的重要一步,解铃还需系铃人。
已经22年的分税制改革仍处于初级阶段,一直难以摆脱“分钱制”的质疑。除了央地财政失衡问题,还有另一个问题,即省级以下的分税制几近无解。中国的“地方”概念包括省市县乡四个层级,加上中央,整个政府财力分配体系中至少共有五个层级,在20个左右的税种中实行五级“分税”,肯定是一笔糊涂账。分税制难以一竿子插到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需要拿出更多的制度创新和供给。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