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基金会,美政商的“付费游戏”

出处: 作者: 陶凤 网编:尹文武 2016-08-25

C2016-08-26新闻8版01s001

克林顿基金会的争议至今余波未了。随着两党厮杀渐入白热化阶段,针对两位候选人的各种负面消息也接踵而至,克林顿基金会更是成为特朗普御用的“绝杀武器”。而由美国前总统们的基金会引发的政商“付费游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基金会的秘密

近日,美国司法观察组织公布了296页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的邮件,该组织称,其中有44页并非由希拉里本人发送给国务院。报道称,克林顿基金会对美国国务院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因这些邮件的出现而疑点重重。

克林顿2001年卸任总统后创办克林顿基金会。希拉里2013年卸任国务卿后进入基金会董事会,但2015年4月宣布竞选总统后退出。截至目前,基金会共筹集20亿美元。此前,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在各种场合表示,希拉里通过克林顿基金会大量洗钱,基金会所得捐款只有不到10%被用于支持慈善机构等。

这些消息虽被逐一证伪,但是这个以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丈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命名的基金会是否如公众预期般运作规范,乃至以此为代表的美国前总统们的基金会在美国政治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却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

美联社于周二报道指出,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超过半数以上的非政府官方会晤都是克林顿基金会的捐款人,而且多数是来自外国,如南非和孟加拉。而部分捐款人也曾要求希拉里协助为其处理事情。路透社指出,克林顿基金会自2010年至2013年并未公布详列其所有的捐款人名单,仅以国家名称一笔带过。

希拉里竞选总部对此回应称,美联社的报道是建立在有缺陷的统计数据之上。基金会成为希拉里大选的“软肋”,特朗普极力呼吁,应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调查克林顿基金会和希拉里是否涉及犯罪。特朗普强调应查清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与克林顿基金会的巨额捐款人与家族企业的关系。

政商联盟的“付费游戏”

试图“洗白”的反击并不容易。希拉里于2008年获奥巴马总统任命为国务卿时,曾向奥巴马承诺每年都会公布克林顿基金会的所有捐款人名单。但是,在2009-2012年期间来自澳洲与英国的捐款呈2倍与3倍的增加,克林顿基金会也并未对国务院报告,这一段时间即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

据《纽约时报》报道,加拿大铀矿开采公司Uranium One曾为了控制美国1/5的铀矿开采权而通过Fernwood基金会给克林顿基金会捐款235万美元,也同时顺利获得了开采权。人们不能断定这两件事情之间一定有联系,但不少人认为,至少克林顿基金会没有因涉及利益冲突而选择规避。

今年6月克林顿在亚特兰大的表态意味深长。他说:“你必须谨慎规避实际和潜在利益冲突。我们对此将考虑得非常清楚,做出正确的事情,然后向美国人解释。”

面对克林顿基金会近日争议不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周一曾向支持者发函表示,如果希拉里当选,他将自克林顿基金会辞职,该基金会也会停止接受外国捐款。该基金会日前又表示,如果希拉里当选,她的女儿仍会留在克林顿基金会的董事会当中。

乔治敦大学公共和非营利领导力中心学者巴勃罗·艾森伯格说,如果希拉里当选总统,基金会需要彻底改变。克林顿夫妇的“朋友圈”,例如那些基金会董事同样需要辞职,“基金会应变身为公共机构,配备新董事会和专业人士”。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魏南枝对北京商报记者说:“美国的企业家和富豪通过向诸如克林顿基金会等第三方组织捐款,双方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这种政商联盟通过‘付费’的关系将利益交叉合法化,其实是资本渗透公权力的表现。”

“在美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小政府’制国家,社会存在政府与市场调控双双失灵的空白地带,各种以公共服务为主的基金会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同时也将资本与政府的利益交换有效合法化,全球化浪潮下,基金会的兴起是大众对政治渗透减弱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资本渗透的强化。” 魏南枝进一步解释称。

游说不是万能的

基金会之于美国政治经济社会的特殊角色,从历史的角度剖析,魏南枝指出,美国作为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权力的来源实际上是通过财富的保护。资本左右公权力,其实是资本通过选举实现的。

由此不得不提游说,金钱政治在此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纽带。游说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英国。当时,人们会在英国国会附近的一个大厅(lobby)内向议员们表达看法与意见,所以才有了“lobbying”(即游说)这个通过某种方式影响政客的现象。

而在美国,游说的原始设计也是为了让多元的意见和观点能有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以使做决策的议员们能够做出平衡的、明事理的决策。

但是,也许制度的设计者可能并没有想到,在今天的美国,这种少数个体才拥有的渠道不仅仅只是“影响”甚至可以“左右”部分议员的态度了。

一些学者从1999-2002年对超过300名活跃在华盛顿的游说者与政府官员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跟踪访谈,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不光专业游说者在参与游说,国会议员本身也是游说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会带着相关利益,试图去说服他们的议员同僚支持自己。在华盛顿这样的地方,大财团的确更有可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玉米游说可以促使乙醇燃料补贴高到不合理的地步,枪支游说可以让美国无法推进枪支管控与枪支购买背景审查。不过,并不是钱越多游说就一定越成功,这当中还会遇到一些其他的制度限制。美国法律对于这类常规性的政治游说组织有透明度要求和规范。

但是,重要政客的基金会往往并不会注册成游说组织。而从实际情况看,试图影响政策的人一旦与重要政客的基金会建立起了良好关系,获取大型项目,直至出让核原料开采权,都可能比直接游说更容易实现。

这些基金会捆绑了各种政治势力和人群的力量,成为各种势力博弈的一个经济平台,融合了金融资本、政客集团的载体,对于这个颇具影响力的渠道,美国政府也一直尝试各种方法进行规范。但是,目前的制度规范显然是不足的。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