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金牌,中产和全民健身

作者: 韩哲 网编:王诗文 2016-08-19

里约奥运会还有三天结束,中国代表团成绩的滑坡有目共睹,可能为最近5届最差。截至昨晚中国共获得19枚金牌,位居第三,不仅落后美国,也落后英国。

好在,这是2016年的里约,不是1988年的汉城。时间过去了28年,在此期间我们拿下了181枚金牌,GDP冲到世界第二。人们不再会为一块金牌的得失而喜悦而愤怒,甚至连王宝强离婚案都能在奥运期间霸屏。

开赛以来,舆论就洋溢着“告别金牌至上”的情绪,憾失金牌纷纷变成喜获奖牌,遂成不大不小的政治正确。这种改变,的确反映了国民心态的变化,金牌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因为现在能够扬我国威的平台不可胜数,从GDP到BAT,从航天高铁到全球爆买,都是中国软硬实力的剪影。在这种情况下,金牌的含金量无疑被稀释,金牌政治无疑不合时宜。

硬币的另一面,是人们有更大的焦虑及兴趣投射,比如房子、理财、教育、医疗,都是这些年的国民话题,余音绕梁,经久不衰。即使是体育,人们关注的要么是有着强大群众基础的足球、篮球、网球和F1等职业体育,要么就是跟城市中产气味相投的长跑、游泳和马拉松等阶层运动。中国奥运夺金的六大王牌项目中,体操、举重、射击和跳水向来就是冷门,即使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乒羽,关注度也大不如前。在以前,郭晶晶和田亮、孔令辉和刘国梁,还有可能成为全民偶像,现在则几乎不可能复制当初的盛况。在傅园慧和宁泽涛成为网红的当下,在中产阶级消费决定这个国家趣味的年代,蕴含教化的体育一词,正在让位给更强调纯粹快乐的运动。

一切问题,都是时间问题。如果它还成为问题,只是说明时间还不够长。诚然,我们正在告别金牌意识,但我们又没有完全割舍金牌意识,当里约的金牌数量不尽如人意之时,我们除了平静和淡定,也会有“坐不住”和“酸葡萄”,也会跟英国较劲。潜台词其实是,哪怕我们不唯金牌论了,也要有说得过去的金牌数量,也得是当仁不让的榜眼位置。时间仍不够长,我们还得经过时光的淬炼,才能对竞技体育和奥运金牌持有更宽松开放的态度。

但眼下,我们得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正值中国经济转型的多事之秋,奥运成绩的下降,难免不被人将之与经济放缓挂起钩来。如果我们因此冲动起来,再次高强度地将举国体制动员起来,实现金牌数量的大幅增长,是得不偿失的。我们现在,就应该专心致志地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全民健身和运动之中,促进公众的体育消费,使中国真正成为体育运动的强国。事实上,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并不矛盾,两条腿走路,走得更稳更远一些。

说到底,发展体育运动是为了什么?这个答案其实60多年前就已经说得非常明白,“增强人民体质”。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