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民资都去哪儿了

作者: 韩哲 网编:王诗文 2016-07-25

上半年民资增速为2.8%,被市场惊呼为“断崖”。与此同时,上半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有人认为这跟民营资本大举转移海外有关系。不过,商务部表示,还没有数据来支撑这种观点。

今年以来,随着民间投资的大幅下滑,关于民资去哪儿了的讨论热度持续升温。尽管商务部否认民资转移是海外投资增长的主因,但民资过去一年在海外投资的活跃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不啻于掀起资本圈地狂飙。事实上,民资外热内冷,其来有自:一是国内制造业的资本回报率不断下降,这既是经济增幅放缓所致,也是资本的规律使然;二是国内服务业的管制仍然比较严重,民资鲜有机会,要么是“各种门”,要么是“没有门”。于是,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不管是趋利还是避害,民资出海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有加强的趋势。

但民资出海不足以解释国内民资“断崖”,两件事情在体量上不成比例。国内民间投资屡屡告急,惹得国务院又是开会又是调研,原因不会这么简单。

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民间资本获得惊人的成长,形成庞大的存量资本。但是,近年来实体经济的赚钱预期动摇,过剩产业的利润率还不及银行存款利率,稍好一些的产业,辛辛苦苦一个周期,还不如买房划算。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使得民资在金融市场赚快钱的冲动膨胀,大量资本囤积在股市楼市,使得各种资产价格攀高乃至泡沫化。面对政府方面的PPP招商,显得信心不足。这不能怪民资,因为当下的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民资的短视,一部分也是制度供给不足,没有真正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受制于外贸增长的不振、继而基础货币投放模式的根本改变,民间投资无“钱”可投,也就是说民资的增量大不如前。稍早前,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就表示,民资下滑更深层次是一种货币现象。在此之前,由于每年的外汇顺差是货币投放的依据,所以货币资本流向了民营企业,而在此之后,货币投放主要是基于国内的稳增长,货币主要用于地方和国企的基建投资,而民营企业没有获得货币,民资就一路下滑。

这其实是从货币角度解释了此前人们所指出的政府(国企)投资对民资的挤出效应。国企在财务预算上是“软约束”,背靠政府,面对市场,一方面能够获得各种廉价贷款和要素倾斜,另一方面能够不顾效益持续增加产能和投资,因此如果是一个资本密集和跟政府接触密集的行业,民资很难竞争得过国企,前者多半是要走麦城,退出了事。所以说,重新激发民资的活力,政府应淡化自己的投资功能,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在经济活动里中性、中立,才能让民资对未来建立起我们所希望的长期预期。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