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央企大合并的“杞人之忧”

作者:韩哲 网编:王诗文 2016-07-22

始于去年“中国神车”的这一轮央企并购重组声势浩大。到目前为止,已有武钢与宝钢合并、国旅并入港中旅、中纺并入中粮、招商局和中外运重组、中远和中海运重组、国家核电与中电投重组,以及五矿和中冶的紧锣密鼓运作。最新的消息是,昨天有媒体透露,神华正在寻求与中广核进行并购,创建一个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的行业巨头。

并购是当下“1+N”国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服务于打造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成为资本平台的试点;有的则服务于国有企业的做大做强做优,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话语权,从而在过剩产能压力下尽快实现调整升级。央企作为国企之花,更是冲锋在前,起到示范和龙头作用,便不足为奇了。

凡事都是双刃剑,有利有弊,看如何取舍,以及如何放大利益和压缩弊端。并购用心良苦,但在并购过程中如何化解长期以来困扰国企的痼疾,也是需要国资委和相关央企费心思量的事情。

首当其冲的就是“拉郎配”,这个不是秘密,没有自上而下的强力推动,这些彼此号令一方的企业诸侯绝无动力。然而,通过市场方式并购和通过行政方式并购,效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盛行“拉郎配”,几无成功案例。在武钢和宝钢并购之前,它们各自都曾数次并购其他钢企,但大多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合并”,集团层面的“合并”,就整体而言并没有化学反应,还是各管各的事,各有各的企业文化。

钢铁行业并不是孤例,央企间的“整而不合”问题并不是一纸命令就能解决的。越是势均力敌,越是难以磨合,从而带来了企业的内耗。事实上,形式上和集团层面的整合并不难,业务上和文化上的融合往往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还未见得成功。

此外,央企强强联合变成超级央企之后,市场的竞争问题也不能回避。上世纪90年代,为了促进竞争、提升效率,当时是有意识在同领域拆分成若干家央企,以免一家央企独大不思进取,进而“绑架”政府决策。时间过去了十几年,占据资源要津的央企们脱胎换骨,成长为规模和利润惊人的巨无霸。但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巨变,央企的日子愈发不好过,不过产能过剩促发的另一个后果,居然是让当初被强制分家的央企们重新组建了大家庭,变成大家所说的“中国神×”,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可是,变化不能是回到原点,即使分久必合,超级央企在竞争效率上也不能原地踏步。市场的担心并不是矫情,超级央企需要证明自己体现了创新实力和工匠精神,证明自己经营有道并不是倚仗廉价贷款和政府资源,并不会对民间资本形成“挤压效应”。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不能将宝押在超级央企的自律上,而应该在制度供给上有所恃。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