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层出不穷的债务违约事件中,东北特钢的债务违约变得越来越“声名狼藉”。
4个月内7次违约,涉及金额48亿元左右,对或有债务背书的辽宁省政府以及大股东辽宁国资委破罐子破摔,单方面甩包袱,终于把债权人逼急了。后者上书证监会、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要求暂停辽宁省政府及辽宁企业融资,并倡议金融机构全面停止购买辽宁地方债。
事件最终以何种方式收场还未得知。有消息称,东北特钢希望将其中70%债务进行“债转股”,债权人假以时日在资本市场退出。但以东北特钢的市场信誉和产业环境而言,债权人被忽悠的可能性相当大。或者,事情最终闹得不可收拾,中央政府不得不介入协调,兑付了事,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东北特钢债务违约事件,以这样极端不作为的方式,传递给市场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信息。
一是地方大型国企一旦违约,风险反而更高。长期以来,中国债市迷信刚性兑付,把银行理财、信托、债券等视做无风险收益,极大地干扰了金融市场的价格水平,并助长道德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不是被化解,而是层层堆积,最终在成本越来越高的金融大堤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管涌”,危及系统性金融安全。在去杠杆和去产能的过程中,东北特钢们不在少数,在此之前它们看似顺风顺水,而一旦市场环境逆转,就将对中国市场的信用环境施以巨大的破坏。刚性兑付不是免费的午餐,后来者总要买单。
二是中国经济受政府的影响很深,因为后者支配、调动资源的能力很强,这就使得政府对于市场环境的维护不免一言兴丧。在东北特钢债务违约事件中,无论担保责任还是出资人责任,地方政府消极应对,只想着债权人吃个哑巴亏,自己能在去杠杆、去产能的大环境下混过去。结果可能会占个几十亿的小便宜,却可能导致资本对于辽宁市场环境的寒心和恐惧,以后的招商引资、PPP也无法在此事件中毫发无伤、片衣不湿。或许,在GDP上负增长的辽宁确实差钱,但关乎市场声誉,这便不是鱼和熊掌之间的选择,而是芝麻与西瓜之间的选择。
在这方面,山西或心有戚戚。据媒体报道,7月13日山西省副省长带领九家煤企来北京金融街进行路演推介,求关注,求融资。副省长表示,“绝不会忽悠大家去追加投资”。不过,资本还是选择了观望,既是因为供给侧改革下的行业大环境,也是2009年的山西煤改记忆挥之不去。那一年,在由山西政府强力推行的“国进民退”整合大潮中,众多在山西投资煤炭的民营资本损失严重,被变相驱逐。这一做法的成本和代价,直到今天还涟漪不止。
晋鉴不远。两个地方的做法,都是让投资者望而却步。毕竟,市场博弈不是一锤子买卖,既然是重复博弈,市场声誉就大于天,而非低到尘埃里。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