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改的老大难,医疗服务价格如何涨价,一直很难拿捏,因为谁来买单很微妙。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又是医改的核心,这个盘桓不前,后者很难有突破。
昨天,国家发改委终于公布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表示要提高手术、护理、康复、中医等价格,并将之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这个基础上,降低药品加成和医疗设备检查费用,最终确保患者医疗负担总体费用不增。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奉行的是低价策略,人为的低价牺牲了医生的利益,但市场自有规律反噬,它会通过“加成”、“红包”等手段,将医生收入提至合理水平。但因为医生的劳务价值和技术价值得不到尊重,从而降低了医生的职业尊严。所以,医改的第一步,需要给医生正名,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让医生名正言顺地靠本事吃饭,而不是以药养医,以灰色收入糊口。
公立医院改革环环相扣,是个系统问题。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如果只是单兵作战,将很快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公立医院现在的收入主要来自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加成。如果只是把取消药品加成和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简单地进行置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医疗服务提价之后,如何消化成本,有两个改革必须如影随形,才能最终冲破医改长久以来的音障。
首先,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需要大幅提高,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解的刚性。尽管我们的财政已经越来越向养老、医疗这样的“纯民生”倾斜,但毋庸讳言,更多的钱还是用于了投资。现代医疗愈发昂贵,不仅是因为培养医生的人力成本趋高,也是因为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研发成本趋高。老百姓的医疗消费如果没有国家财政支撑,是很难应对的。如果政府不增加投入,医保就会变成一个价廉质次的低水平福利,医改还是个死结。所以,医疗、教育、养老等改革其实都蕴含着国家财政体制变革的诉求,即弱化投资功能,强化福利功能。节奏和速度需要控制,但趋势无法更改。
其次,财政不是印钞机,不是想增加就能增加。于是,这就引出了医改的供给侧改革:放权、让利、掏钱、割肉。常识告诉我们,凡是涉及到行政权力自身的改革,都毫无例外地成为改革的难点。现阶段,我们更多地赋予医疗服务以“公益性”,而不是“市场性”,行政管制遂以此为名,对医疗市场施加了太多的束缚,使得本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分配更加供不应求。医疗行政权力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对医生的流动、对社会资本的准入干涉太多,导致空间逼仄的民营医院无法跟公立医院竞争,以及对“资本之恶”失于监管,让市场变得失衡和劣化。
在医疗服务价改这件事情上,一方面不能让民粹战胜理性,医疗产业将越来越贵,公众在医疗上的开支也将越来越高,各国皆是如此。所以,对低价的医疗服务应丢掉幻想;另一方面,医疗成本不能全部丢给公众买单,政府也应肩负起更大的支出责任,更多还原财政的民生色彩。这个在很多国家也皆是如此。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