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地、国企和不差钱

作者:韩哲 网编:王诗文 2016-05-31

房地产,以一种中国式逻辑,反其道而去库存。黑板上告诉我们的是,降税降价去库存。但实际情况是涨价去库存,至今来说效果还不错。怪不得经济学巨擘科斯一生痛恨“黑板经济学”,果然误人子弟。

就说近期吧,北上广深的楼市高烧刚刚消停,二线楼市便迅速补位,房价傲娇向上,地王满血复活,老百姓抢房,开发商抢地。不是说,中国楼市已经告别“黄金时代”了吗?为什么眼瞅着一幅“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神仙日子。

原因无它,不差钱。一季度人民币新增信贷超过4.6万亿元,总要有个去处。除了国家背书的重点工程项目,转来转去,还是房地产最驾轻就熟,最令人放心。据媒体统计,一季度1/3的信贷都流向房地产市场,其来有自。

如果不是权威人士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加杠杆去库存,如果不是4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骤降7000亿元,恐怕三四线城市的楼市也要躁动起来,毕竟连“名不见经传”的合肥房价也成功上头条。如果三四线楼市也被解了套,可谓房地产的“七年之痒”,再次证明“历史从不重复,但历史不停押韵”。

在实体经济仍处于L型之时,房地产市场突然反弹,断然不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低利率的宽松货币,首先是选择在资本资产市场躺着赚租金,而不是辛苦进实业赚利润。资本在没有看到更好“钱景”和更多安全感之前,自觉不自觉地在吹泡沫;其次,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使得制造业尚未建立起足够创新优势就被剥夺了成本优势,实业愈发微利,资本也愈发势利。这些天,一会儿是“不要让华为跑了”,一会儿是“富士康要去印度了”,成为人们对中国制造业焦虑的投射。

更重要的是,此轮一二线城市的急涨,让本来就高的房价,更加高高在上,抢房的和抢地的恐怕都担心自己变成高位接盘侠,后者尤甚。地王并不是香饽饽,更多是烫手山芋,不是落袋为安,而是对赌未来。不过,在这轮以二线城市为主的地王风暴中,出手的主要是国企。这个也很好理解,国企从来都是政策福利、廉价贷款的“近水楼台”,钱到了他们手里,花出去的最简单方式就是买地。一来地价房价可能还会涨,二来即使涨不动,国企的“制度优势”,也让他们万一哪天扛不住了,不至于一败涂地。只是,地、国企和不差钱的循环,与供给侧不无龃龉。

在《红楼梦》里,当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说“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时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加杠杆去库存并非常态,甚至是一种病态,楼市去库存的实质,是把价格降下来,把税费降下来,把寻租降下来,把成本降下来,否则难免穿新鞋走老路。改革很少是靠巧劲和捷径取得成功的,改革必须“结硬寨、打呆仗”。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