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日本PC抱团组建“国家队”

VAIO、东芝和富士通拟合并业务

出处: 作者:记者 钱瑜 石飞月 网编:郭丹丹 2016-02-18

3

昨日有消息传出,刚刚从索尼拆分出来的PC品牌VAIO将与东芝、富士通达成协议,合并各自旗下的PC业务,与当前备受关注的夏普收购案一样,这其中都出现了神秘的日本基金机构。业内人士表示,日本的基金机构向来都有政府的参与,主要就是为了扶持这些处于下滑期的知名企业,但这些企业更需要的是重组的资金和完善的产业链,基金机构并不具备这些优势,所以他们扶持的“国家队”反而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合作协议有望3月出炉

据悉,合并后的新企业将占据日本PC市场份额的1/3左右,与目前日本市场的老大——NEC联想日本集团(联想和日本NEC公司的合资企业)相抗衡。

尽管还未透露新公司的名称及细节,但是VAIO的新持有者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公司(以下简称“JIP”)表示,这项合并协议将于3月底公布具体细节。JIP首席执行官Hidemi Moue表示,VAIO预计将在合并后的公司中拥有最多的股份,三方合并后将有助于这3家公司节约研发成本以及规模化生产。

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东芝(中国)与索尼(中国)相关负责人,两公司负责人均表示目前还没有官方消息。据了解,五年前,联想宣布合资NEC成立并控股NEC Lenovo。IDC数据显示,NEC在日本市场的份额高达29%,稳坐冠军宝座,而富士通、东芝仅为17%和12%。随着这次VAIO、东芝和富士通的合并,新的日本PC巨头将对联想、惠普和戴尔这三大PC传统巨头构成强有力的冲击。

神秘基金公司浮出水面

无独有偶,在日本的各大并购案中,总是出现一些政府参与的基金公司的身影,包括接收VAIO的JIP和现在竞购夏普的日本半官方基金“产业革新机构”。

奥维云网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按照日本的传统,一个完善的品牌一般都是由三部分组成:产业公司、财团和政府机构(组织或协会),可以说是一个传统的“铁三角”,人们熟知的三菱电梯和富士通都是这样的结构;另外,日本的消费电子品牌在过去都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近年来,日本工业和消费电子产业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经济形势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为了挽救这种颓势,日本便通过财团和基金机构的协助挽救这些产业。

以VAIO现在的持有者JIP为例,这是一家比较有名的日本PE基金公司,算是瑞穗银行的衍生公司,专门做日本市场(股权)分离,也就是日本大集团企业要剥离非核心业务时接手、做大再上市/卖掉。而现在备受关注的夏普收购案,富士康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日本半官方基金“产业革新机构”。

董敏指出,由于日系家电所擅长的硬件制造和品质优势正在失去,甚至显得冗余,日系家电企业逐渐陨落。以彩电为例,近年来国内家电厂商迅猛发展,创维、康佳、TCL等传统电视厂商和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发力。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球彩电市场中,韩系品牌占40%,中国内地企业约占25%左右,日系品牌整体份额不超过25%,还有10%属于美国和中国台湾企业。

固守核心技术并非良策

企业将分离出的部门联合起来成立“国家队”这样的战略在日本并非首例。2011年,由于显示器业务不振,索尼、日立、东芝就将各自的显示器部门分离出来,组建了现在的日本显示器公司。

“日本通过政府和基金公司挽救企业,而不选择出售给国外企业,主要是因为包括索尼、夏普、东芝等公司在内的这些品牌,在当前市场中知名度还是很高的,也都还是具有议价能力的资产,为了保持自己的工业优势,日本通常把一些具备高精尖技术的企业留在国内,不愿放在发展中国家。”董敏坦言。

以夏普收购案为例,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富士康能成功收购的几率很小,因为夏普此次的出售计划包括十代线,这是现在全球最顶尖的面板技术,日本不愿让其他国家的竞争者获得。

但从实际来看,这种效果并不是很好。董敏表示,虽说有政府的扶持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但也要看所扶持的产业处在什么环境,如果是快速下滑期,政府的支持可能也会拖垮企业,因为企业在这个时期最需要的是高级的管理能力、大量的资金投入、可持续的发展愿景以及上下游的产业链优势,这些都不是政府所具备的,而且因为日本现在经济形势并不好,这些基金公司也要承担一部分风险。

北京商报记者 钱瑜 石飞月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