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鸡汤、阴谋论和无厘头槽点占领的朋友圈昨天让袁庚这个名字长久刷屏,很难得。
据媒体报道,被誉为中国改革匕首的袁庚昨日逝世。他一生获得很多赞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出自于他主政蛇口工业区之时,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亦从这里走出。更重要的是,即使蛇口工业区已经辉煌不复,但袁庚主导下的“蛇口模式”,即时间和竞争观念、市场和契约观念、敢闯和敢干的观念,一直熠熠生辉。这也是为什么袁庚官不过副部,却成为改革史上的标杆人物。
有人说,“袁庚当年在经济领域所做出的改革,如今很多已经成为常识”。窃以为,这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的历史现场,很多我们现在视之为常识的观念,在当时并非如此,而是随时有可能犯意识形态错误的“陷阱”。在大家都有顾虑、都在观望、都畏葸不前的时候,需要有人去试去闯,将观念的水位提高,容纳更多的生产力。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我们怀念什么,往往是因为我们缺少什么,或者说是希望多多益善。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已两年有余,成绩有目共睹,金融、财税、国资、土地、人口、收入等改革纷纷启动,简政放权疾行,军改“放大招”,京津冀协同发展步子如飞,“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如火如荼,处处是亮点,改革是“甩开膀子”无疑。
但另一方面,改革需要破的冰还很大,需要渡的水还很深,在某些地方还处于胶着状态。特别是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人心不仅思改,而且思快。因为直视困难,决策层在去年底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去过剩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五大歼灭战”,今年将是痛感强烈的一年,也将是改革决心和力度空前的一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氛围之下,人们对当年的改革先锋都报以怀念和敬意,期待当下的改革能够实现强力突破,也希望在执行层面能够涌现出袁庚式的敢闯敢试的领导干部,少一些庸官懒官太平官。
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宏大蓝图,一定要体现在执行中,否则就让改革成为审美疲劳。去年4月,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不能让国务院出台的文件变成空中楼阁。“千万不能让老百姓听到‘一声靴子响’,觉得自己马上要受惠了,结果等了半天,迟迟听不到‘第二只靴子落下来’,感受不到政策落地。”
避免改革红头文件成为空中楼阁,避免一些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在用人方面自然是多多提拔进取型官员,提拔一些敢于触碰利益、敢于啃硬骨头的官员,尽全力打通全面深改的“最后一公里”,让改革惠及市场、企业、社会和个人。制度需要依靠人来执行,将对的人放在对的地方,“蛇口”式的化学反应可期。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