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四季度以及全年的GDP增速均“破7”。大家都说这创造了25年的新低,但跟世界主要经济体对照,6.9%绝对不低,甚至被羡慕。盖因我们此前两位数的增长太过惊人,才让6.9%变成了一个看似“最差”的成绩单。
GDP很重要,但并不是“惟一”的重要。GDP之外,就业和收入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政策之锚,决定着救市和改革此消彼长的尺度。就业自不待言,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目标的提前完成,支撑起改革的更大力度以及更低增速的容忍度。收入更是新常态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上,收入比GDP更重要,因为公众对收入更有感,因为消费的崛起需要收入作后盾。
就业和收入,串起新常态和供给侧的新思维。收入更重要,供给侧改革就要发力。就业更重要,凸显新常态的价值观。
先说就业。能够最大限度容纳就业的是服务业,而服务业的扩容和增长,一是创新供给,二是打开市场。创新供给需要在产权(包括知识产权)的保障强而有力,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而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产业的市场开放,也是我们服务业能否爆发的关键一跳。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是惊人的,但前提是服务业的市场空间足够大,资本不用担心在“螺狮壳里做道场”。当然,新常态里的制造业也非常重要,但射人先射马,用弓当用强,服务业的短板最明显,也最应该成为保就业的突破口。
再说收入。去年的全国税收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6.6%,虽然低于GDP增速,但增速仍然有些“醒目”。11万亿元的税收得辩证来看,一方面政府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各种公共支出有保障,增益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蛋糕就那么大,政府拿得多,留给企业的就少,企业负担重,市场活力就大受影响,就会心慌。
今年注定是供给侧改革大展拳脚的一年,此前中央关于“减税降费”的政策交底,已经让市场对此充满期待。明年这个时候,税收的绝对额和增速,都应该体现出这一变化。说白了,税收可以不要这么高,让利于市场、企业和个人。降低市场交易的制度性成本,税收是让利的重要体现。政府的投资,经过这么多年,不能说投不可投,至少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迹象愈发明显,资本迫切需要被转移到更有效率的领域,而这一点,市场和企业嗅觉更敏锐。
从短期来看,GDP被投资、消费以及进出口这“三驾马车”所决定,但从长期来看,决定GDP的是效率的生产,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不是增加资源的投入。属于中国经济的那个“短期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必须迎难而上捕捉那个“长期的黄金时代”,也就是依靠创新和制度增长,告别粗放增长。而这转变,使得盯住GDP不若盯住就业和收入,结构一旦调整到位,也许会带来GDP的惊喜。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