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注水数据为何屡禁不绝

作者:韩哲 网编:张兰 2015-12-14

据媒体日前报道,多年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大于全国”的统计乱象,又有了最新的反面典型。最新的荒谬例子是,倘若依照各地汇报的产业成长性计算,东北一些县域经济规模已经超过香港。所以,东北各地现在纷纷给统计数字“挤水分”。

数字出官出政绩,对于这样的潜规则,虽然社会已经不是第一次与闻,但这一次还是“吓死宝宝了”。数据失真,就相当于战场上情报失误,导致决策者在瞬息万变的环境里,更难做出正确的决定。众所周知,这些年东北经济转型面临较大困难,增速在全国靠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字”过于好看,反而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耽误了自己的转型。

有水分的不只是各地的GDP。不良贷款数字的闪转腾挪,便是银行业几近公开的秘密。通过美化财务报表和隐藏不良贷款数字,现在银行业所展示出的不良贷款率貌似微澜,内底下是否已经酝酿着惊涛骇浪,没人能说的清楚。在此前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歼灭战”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位居其一。如果监管层始终拿不到一个反映真实的不良贷款率数字,如何防范,又如何化解。

更早前,在地方债被严格约束之前,地方融资平台也是没人能说清楚,里面哪些是优质资产,哪些是貔貅资产,哪些对应着稳定的现金流,哪些对应着僵尸企业,两眼一抹黑。亏得这两年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一边摸底,一边置换,才慢慢将这个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拆解,不至于坐等泡沫崩裂,不可收拾。数据不能躲在黑箱里,否则真实风险不为人捕捉,极易引发误判和无为。还有在通胀如虎的那些年,CPI增幅总是和人民群众的感受不一样,既不能取信于市场和百姓,恐怕也不能说服宏观调控部门。

多年以前,黄仁宇写出《万历十五年》,旨在说明中国的落后是因为不擅长数目字管理,不善于定量分析。现在的情况则是三十年河东河西,经济发展已经离不开统计数据,甚至对GDP的数字迷信深入骨髓,乃至造假之风也难以禁绝。这同样不是“数目字管理”,因为数据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很多人看轻了黄仁宇所提的“数目字管理”,认为只是把数字引入经济社会便大功告成。事实上,“数目字管理”背后折射的是一种要素自由流动、信息公开开放的社会组织形式。数字,或者说是统计数据,如果承受着自上而下的行政高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作为政绩而非信息呈现,那么数字就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非反映市场和民意的中性工具。因此,数据必须公开,必须能够接受舆论和民众的监督,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数据无法垄断,否则就容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拧巴。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首席评论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