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谁在逼着银行改变

作者:韩哲 网编:guodandan 2015-12-08

越来越多的银行宣布网银转账免费,互金的崛起无疑促成了这一改变。王健林呛声,马云到现在也没改变银行,过于苛刻。然而,网银转账免费,即使再小,也是改变。

相对于此前“利润高到不好意思”,银行这一年日子过得苦。移动支付至今没有憋出什么大招,盈利降至个位数,不良率步步攀升并且良策不多,金融脱媒也在悄悄起势,好像到处都是坏消息,难怪有人打趣道,说银行是弱势群体,竟然一语成谶。

拜中国经济“黄金十年”所赐,银行业也实现了超级繁荣,在这一点上,以“四大行”为代表的银行,与那些重化工央企并无什么不同。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实业承压并传递给一直处于超然地位的银行,使得后者也渐渐感受到些许凉意。

过去,银行躺着挣钱的法宝,一曰牌照,二曰利差。现在这套盈利模式虽然也还好使,但很吃力。随着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准入的放开,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银行必须做出改变,否则今天可能还有肉吃,明天就只能喝汤。

虽然通过修改游戏规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阻击互金,但银行并没有得过且过,而是积极投入竞争,这是市场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比如在移动支付领域失却先发优势的银行,酝酿在NFC(近场通信)领域扳回一程,扫码枪和POS机之争,将掀起一场犹如O2O烧钱般的优惠风暴,受益的是技术、市场和消费者。

而利差生意不好做了,不良贷款率成为风险炸弹,也逼着银行认真琢磨“大混业”,成为金融超市,而非“中介贩子”,更加积极地“染指”其他金融领域。一些银行,也放下门户之见,与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强强联合,比如中信银行和百度成立百信银行,细分直销银行的市场。有一句说得好,如果打不过它,就加入它。

顺风顺水的时候,创新很难横空出世,而强烈的危机感,才能促使创新爆发。利差的固定高额收入在未来愈加不可能,银行必须更新现有业务模式,重新发掘新的盈利增长点,这将给理财、资管、消费金融带来机遇。而实体经济低迷和不良贷款抬头,也会给资产证券化带来新的动力,这都构成了银行以后的高级业务,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利差业务仍将存在,但不再是吃喝不愁。

我们一直在说供给侧改革,其实在银行身上发生的变化,就有着强烈的供给主义影子。当然这里面有经济下行的原因,但当掀起市场管制的一个裙角时,化学反应比我们想象得要剧烈。你给市场一个机会,市场便给你一个惊喜。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千言万语,其实不外乎两个定义:要么减税和降费(主要是养老和医保),要么打开市场放松管制,否则就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银行无疑是后一点,有竞争就比没竞争要好很多。

韩哲

韩哲

北京商报评论员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