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都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的中国经济,在这些天心情稍微会好一点。惊弓之鸟的股市开始上涨了,“双11”没有意外的话也是要放烟花的。不过,中国经济若要实现长时间的喜笑颜开,还是在于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昨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这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说法意味着决策层思维的一个很大变化。简而言之,需求端用力,是刺激,或大或小;供给端用力,则是政府让利。那些提高企业产出和供给、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的办法措施,无非就是我们念兹在兹的减税,减少权力对市场的干预,提高对市场法治、产权和诚信的保护力度。这些都可以总结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题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在此前一天,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表示,合理加大减税力度,帮助企业渡难关。
对于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大抵上已经能够得出共识,那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这使得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对冲办法失灵。GDP在三季度“破7”,之后要做的事情绝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双大幅扩张,而应该继续去过剩产能和去杠杆,前者对应的是实体经济,后者对应的是金融市场。囿于各种制度性的掣肘,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市场已经没有办法自动出清,那就只能制度性出清,依靠改革强行冲破既得守旧利益格局的藩篱,让市场腾出空间,留给有竞争力、有创新活力的企业,而非那些如貔貅式吞没信贷资源的僵尸企业。关于僵尸企业,李克强在11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事实上,一个月之前,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广东调研时就曾埋下伏笔,表示“更加重视供给侧的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顺便提一句,刘鹤刚刚获得了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当然,供给端加大改革力度,并不意味着需求端无为而治。经济学家会给出100套经世济民的方案,从凯恩斯主义到供给学派再到奥地利学派,是一个全光谱的组合,而决策层能够拿来实践的只能是一套集万千利害于一身的方案,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缓有所急。这期间,决策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的逼宫,面临着民意和民粹的绑架,甚至面临着自己施政理念的束缚,因此理念如果变成了尾生抱柱,那么也就距离教条不远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