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六年来首次“破7”,尽管在此之前市场预期已相当浓厚,但当预期变现,还是如巨石投湖一般。
“破7”之后,中国经济还将在L形的底部持续一段时间,苦日子还没完。市场迟迟不能出清,筑底反弹就不会从天而降。中国经济如果不能解决产能过剩和信贷过剩,以及伴随着这两种“过剩”而来的通缩和资产泡沫,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突围。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供给过剩,而非需求不足。这使得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对冲办法失灵。当然,如果我们就死磕短期增长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双大幅扩张,经济高速增长保持个三五年,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竭泽而渔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也不是对后世负责任的结果。过去的这两三年,虽然也一直在稳增长,小规模的财政刺激和货币滴灌不断,虽然在一些人眼里刺激规模已是集腋成裘,但总的来说政府还保持着定力,没有像2009年那样宽松无度。地方政府举债被严格规范,商业银行没有被催着放贷,对经济放缓有着比较高的容忍度。
然而,即使定力还不错,即使GDP增速“破7”,实体经济的去产能化和金融市场的去杠杆,距离市场出清还有距离。市场已经没有办法自动出清,需要制度性出清,要有所破。毋庸讳言,产能过剩以及大量信贷资源投入到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行政力量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出于财税私心,地方政府拒绝企业退出市场,相反推动企业以扩张换安全,极大地扰乱了市场信号和资源配置。过剩产能本来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但赖在市场不走,将好企业的市场空间封死,就愈发成为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决心还不足够大。
有破有立。一方面,我们还要给予“破”产能和杠杆更大的力度和决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将创新和创业立起来。速度慢下来不要紧,质量提上去即算功成。鼓励创新创业,容不得半点作假,简政放权和“三个清单”的含金量,还有待时间检验。说一千道一万,在创新创业这件事情上,政府最重要的是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一定程度上的无为便是相当程度上的有为。
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热闹,政府也很乐意看到。但“双创”并不会是一团和气,否则宗师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怎么称创新为“创造性破坏”。对这“破坏程度”,对创新带来的波动、风险、不适,政府如何规避端起碗来称赞、放下筷子打压的旧常态思维,决定着创业创新能否真正立起来。
这里面,专车新规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样本,它本应该成为改革样本,现在却在民意的反弹之下,有些骑虎难下。正如有人点评,新规没有把专车一棍子打死,而是打了个半死。这个新规,专车企业不满意,专家学者不满意,城市中产不满意,虽然改革的嗓子喊破,但是改革的膀子并没有甩开。昨天,李克强总理出席全国“双创”活动周时说,创业创新者就是今天这个时代的英雄。总理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殷殷期待,具体的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需要走心。如果我们的监管服务于市场创新,我们的简政放权深入到市场的毛细血管,哪怕是创业的资本寒冬已至,我们也有理由雀跃,春天还会远吗?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