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10日,中财办主任刘鹤在广东调研。他强调,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一年前,僵尸企业就已经引发热烈讨论。去年7月,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士余表示,很多企业都处于僵尸状态,但它们占有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中国应该让僵尸企业破产,而不是让它们获得政府主导的救助。
只有潮退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当经济下行之际,僵尸企业无可避免地暴露出来。僵尸企业的成本,既包括进入无底洞的信贷资源的沉没成本,也包括信贷资金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机会成本。僵尸企业的存在,严重扭曲了市场出清的曲线,并导致各种价格信号偏离各自的均衡点,导致宏观决策进一步误判和失真。
我们现在的经济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严重过剩,随着外贸环境的转差,这种过剩还将进一步加重。既然是供给过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只是权宜之计,而不能将中国经济带到正轨。再来一次“4万亿”或天量信贷,是可以将中国经济增速拉涨至两位数的,但也只是饮鸩止渴而已。经济自有其规律和周期,但如果市场不出清,僵尸企业继续霸占着各种要素资源,更有活力的企业就被困死在逼仄的市场空间里,中国经济也就迟迟走不出现在的周期,无法进入下一个周期。
在我们的经济里,政企之间存在着太多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这使得市场的自发出清变得很难。解铃还须系铃人,扭曲的市场环境需要制度性出清,需要实体经济去过剩产能,需要金融市场去杠杆,让市场承受调整的阵痛,从而让优秀企业和活力企业脱颖而出,而不用被不加甄别的高额融资成本放倒。
淘汰僵尸企业是做减法,加法又是什么呢?刘鹤提出,要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发挥企业家重要作用。有媒体统计,这已经是刘鹤在近期第三次强调产权保护和企业家精神。在国家几乎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分享经济、“互联网+”和O2O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情况下,产权保护和企业家精神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因此,刘鹤的再三表态并不令人意外,人们期待的是,这样的表态如何更具行动力。
创新和创业并不会一蹴而就,“双创”本来也不是小众之事,在四季度又碰上资本寒冬,愈发不易。市场里的企业和创业者,要自己从市场的各个方向试错,野蛮生长;作为“守夜人”的政府,首要的责任就是提供法治和产权保护,稳定有产者的预期。在经济粗放增长的时代,产权保护尚可模糊,在经济增长转型创新路径时,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便成为这关键一环。
当前的经济突围,贵在有破有立。破掉僵尸企业以及保护僵尸企业的体制,立起产权保护和企业家精神,这个路肯定不好走,但这是惟一能走的路。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