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推荐

16万亿地方债天花板谜题

出处: 作者:肖玮 南淄博 网编:张巍 2015-08-31

备受关注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有了谜底。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有关地方债限额议案的决议,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锁定为16万亿元,预计债务率为86%。在下半年稳增长项目不断上马、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设置16万亿元天花板究竟能否覆盖债务总额、86%债务率到底高不高、地方政府是否有能力偿还等16万亿元背后的谜题同样不容忽视。

16万亿是否涵盖全部

设立上限有利于把控风险

据了解,截至2014年末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4万亿元,而今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的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新增限额为0.6万亿元,共计16万亿元。

15.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相当于2014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决算汇总数12.7467万亿元的1.2倍。

不过,16万亿元的债务限额中,并不包含地方政府的或有债务。财政部数据显示,这部分债务为8.6万亿元,也较2013年6月末的审计数有所增加。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或有债务是指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和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这种债可能不用地方政府还,也可能要由政府偿还。虽然目前财政资金实际偿还的比例并不高,但这部分债务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审计室主任汪德华表示,此次披露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量还是比较大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增长较多,或许有当初统计时不全等因素,但总体看与近两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以及上马大批基础设施等项目有一定关系。

此次有关部门摸底出2014年底前地方政府的借债总额,并启动了限额管理设置天花板,发出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升级的信号。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则表示,所谓的限额管理其实是一种动态管理,即每年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确定地方债务余额的限额,地方发债不得突破限额。

“在特定限额的情况下,如果某年债务到期还本付息比较多,则新发债务的空间比较大,如果还本付息少,新发债务量就较少。”白景明解释道,债务余额的限额,不仅着眼当年新增债务,同时包含了存量债务,因此还是一种区间管理,在目前地方财政收入不佳的情况下,设限有利于对债务总体风险进行控制。

16万亿够不够

新增地方债刺激经济余地不大

如今,地方财政早已从昔日动辄两位数的高增长转变至普遍的个位数低增长,再加上各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上马和债务偿还高峰到来,“缺钱”已经成为最令地方政府头疼的问题。

某业内人士曾表示,原有融资渠道收窄,新的举债融资机制尚未建立到位,一方面政府债务偿还难度有所增大,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的确面临较大压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从具体构成来看,去年年末的债务余额加上今年3月的新增限额已经达到了今年16万亿元限额的上限,即便下半年地方政府能够偿还一部分债务,但总体来说,通过新增地方债来大幅刺激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和操作余地均不大。

但王军也表示,在传统融资方式很难获得资金的情况下,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是当务之急,国家近期一直在大力推行的PPP模式就是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的途径之一。在王军看来,在PPP模式中,政府投入的资金虽然有限,但应该发挥标杆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灵活合理地安排政府投入可以更好地为社会资本的进入增添信心。“关键是要提高投资的效益和效率,这要比提高投资金额更能促进经济向前。”王军最后表示。

3.2万亿可置换

还债解压主渠道

地方财政困顿,融资渠道收窄,压在地方政府肩头上的还有庞大的还债压力。在地方财政陷入困局的背景下,今年以来,财政部已经三次出手缓解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财政部于今年3月和6月拿出共计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来置换地方政府的这笔巨额存量债务,近期更是追加了1.2万亿元的置换额度。

王军表示,3.2万亿元的置换额度是包括在16万亿元的总上限额度中的,由于16万亿元的上限已经确定,这也就意味着新发地方债的余地相当有限,而对于那些负债压力大的地方政府来说,置换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迫在眉睫的还债压力。

“应该讲,今年中央置换债券额度一定程度上覆盖了地方政府到期要偿还的债务。”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说道。他表示,这种新债置换旧债的方式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务转换成低成本的地方政府债券,匡算下来,每万亿元一年可减少利息负担400亿-500亿元。这样一来,既缓解了部分地方支出压力,也为地方腾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大其他支出。

不过,不少专家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较大,借新还旧化解压力只能是权宜之计,关键还是要加快推进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加快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体制弊端。

北京商报记者 肖玮 南淄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