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京津冀既少不了政府,也少不了市场

作者:韩哲 2015-07-13

7月10日-1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经市委全会审议通过。北京市委全会强调,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要坚持控制增量与疏解存量双管齐下,坚持市场和政府两手用力,建立健全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用行政化手段来促进市场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政府全能思维都是要不得的,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必须同时用力,单凭任何一方都无法全功。坐视市场单打独斗,北京的“大城市病”将更趋严重;冷眼政府赤手空拳,这个成本将没法计算。

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有市场的竞争,也有行政级别的竞争,后者赋予城市不同的竞争力。在行政权力拥有很大资源配置话语权的背景下,行政级别占优的城市,市场化更多是强化这个优势,形成不可逆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如果放手让市场来做,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只能是背道而驰,不是一体化,而是一枝独秀。

现在的市场格局和结构,受权力磁场的吸引和影响,偏离了正常的资源配置轨迹,算不得真正有效率的市场状态,因为它使得很多成本隐性化了。这正是政府用力的支点,板正市场的“失灵”,让这些成本显性化,弱化集中效应,强化扩散效应。

控制增量和疏解存量,涉及到巨大的利益调整,既要有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的倒逼,也要有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的激励,用力是方方面面的,既要明示“不能做什么”,也要指出“应该做什么”的一条路来。

政府之手不应违反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之所以是战略性的,就在于它给出方向和道路,而不是事无巨细的计划。北京的“疏控”,也要契合这样的要求。它并不涉及到市场和企业具体微观层面的指导和“被选择”,而是通过规定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门槛、人口门槛、资源和生态门槛,让市场和企业改变预期,从而改变市场的行为方式。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充分认识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才能预防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做成事倍功半,抑或一厢情愿。

很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幕将正式拉开,在顶层设计之下,如何充分借力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京津冀绝非一日之功,这个过程既少不了政府,也少不了市场。但归根结底,政府的所有作为,是致力于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标尺,事实上也是我们当前这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尺。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