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手握65个证书的安阳工学院毕业生孙梦涛,投递求职简历50余份无一回复。
这确实是大学生求职面临的普遍问题,非名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遭遇或显或隐的学历歧视。于是,很多非名校的本科生奋力考研,期待在研究生学历上重新赢下起跑线。
英雄不问出身,唯学历论放大了就业市场的摩擦成本,使得用人单位只选最“昂贵”的,不选最“合适”的。反过来,这种唯学历的思维偏见,又导致名校与非名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两者渐成云泥。
破除唯学历论,不能只指责用人单位势利和虚荣,教育资源全面向名校倾斜,211和985的问世,本身就代表着教育部门的态度,本身就是唯学历论的推手。
唯学历固然不好,唯证书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65个证书听着挺吓人,但含金量几何,不得而知。如果真是金光闪闪的证书,别说65个,就一个,比如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就足以让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打破头抢人。
证书从来都不是以数量来衡量才能的。恰恰相反,很多最具含金量的证书,没有个三五年的工夫,根本拿不下来。相比而言,那些随手一拿的证书,要想让用人单位因此而侧目,未免一厢情愿。
就业市场压力足够大,竞争也足够激烈,导致未能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很多,把其归咎于非名校,并不令人信服。这个市场确实存在着裙带和“二代”,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存在着结构性摩擦导致的失灵,但是这个市场仍然是流动的,仍然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唯有才者得之的社会阶梯,依然看得见、摸得着。
人们喜欢听怀才不遇的故事,用来抨击一些社会不公。但既然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完全固化,人才、知识和技术的流动依然通畅,就不能因为自己找不到工作而怨天尤人。名校生也不是就业的保证,也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此与其抱怨“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不如脚踏实地,先从六便士着手,再去憧憬月亮。
退一步说,就业不遂志,何不创业?只要有真本事,难道怕闯不出一番天地吗?过去一年,李克强总理念兹在兹,希冀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和“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希望形成“万众创新”和“人人创新”的新常态。从深圳的创客到中关村的3W咖啡屋,互联网此起彼伏的创业成功故事,激励着高校学子脑洞大开,赤手打拼。最牛的毕业生,从来不是去寻找工作,而是创造工作。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学历也好,证书也好,市场看重却从来不迷信。不妨看看BAT,三位创始人的学历,有名不见经传,也有大名校出身,收入与学历并不必然地有关联。相信市场会给你回报,只要你能够创造价值。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