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周刊 > 京津冀 > 养老产业

于家伊:循环农业实践者

作者:韩琮林 2015-05-11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环境产业正在从环境1.0环卫时代、环境2.0环工时代向环境3.0环农时代升级。”刚刚获得北京市劳模称号的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博文”)首席科学家于家伊表示,我们要做中国低碳循环农业的实践先锋。

档案中国“土”专家

于家伊, 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市畜牧局,后在中关村担任某国企的总经理,36岁毅然辞去公职到英国深造,40岁回国创业,50岁成为所在行业的领跑者,被喻为中国“土”专家。现任嘉博文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低碳农业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事件环境3.0环农时代新劳模

日前,于家伊因其在有机废物资源化和土壤改良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据介绍,于家伊作为一位学农出身的环境工作者,基于对中国农耕文化精髓的理解和对中国土壤现状的独到反思,带领团队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解决方案服务商,从餐桌到田头搭建了一个“有机废物-土壤改良-生态有机农业”的产业链。不仅彻底解决了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难题,还实现了我国土壤改良急需的高品质有机肥料的工业化、规模化清洁生产,突破行业间标准障碍,实现了环保与农业产业间的标准对接,开创了多项第一。可以称之为“环境3.0环农时代新劳模”。

环境1.0环卫时代,主要是垃圾清运。环境2.0环工时代,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以减量化和提取式利用为技术特征,体现工程化、碎片化、末端治理的环保评价。如今,中国正在进入环境3.0环农时代,以耕地质量提升的战略需求为导向,遵循大循环、全利用、总量控制的源头利用思想,强调师法自然回归本源的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循环产业链减少原生资源投入,以土壤为灵魂的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对环境的价值得到体现和重视。

“循环利用产业链的构建必须要跨界,跨界的关键是标准创制。”于家伊说。

嘉博文利用餐厨废弃物生产生物腐植酸的技术和产品,由于实现了装备化、标准化、可控性的工艺,以及安全、高效、指标一致性高的产品,生物腐植酸肥料(土壤调理剂)2012年获得了全国第一个有机废弃物进入要求最严格的农田用肥体系的国家级肥料登记证(有机土壤调理剂登记证),2014年在中国第一个通过了国际和国内双重有机认证,14项指标尤其是9项重金属指标符合欧盟、美国、日本有机标准要求,成为我国安全级别最高的有机肥料。

目前,于家伊正带领团队,在全国有机示范县成都蒲江首创“5+1”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服务。“我们将通过沃土肥田、生物防控、农业机械、秸秆还田、土壤大数据、农产品电商平台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创新,将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农业产业融合,搭建一个优质农产品从健康土壤、绿色防控、小型农机具、电商采购、冷链物流、绿色信贷全程服务平台。”于家伊表示,我们要让古老的农耕文明插上科技的翅膀。

对话创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北京商报:嘉博文做的是怎样的一件事情?

于家伊:来自田间、牧场的食品被运往城市供人们消费,是碳资源从田头到餐桌的过程,按照大自然循环的规律,这些碳资源应该重新回到土壤中去,这样才能让整个生态系统良性运转下去。以往经济欠发达时代,人们利用大量有机肥还田的方式可以实现这种平衡。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集约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从餐桌到田头“碳”反哺的缺失,让农村和城市之间形成了碳循环的断链,传统的方式已经跟不上循环的节奏。当碳不能及时回归土壤,它们就会形成空气污染、水污染,而我们的土壤也会越来越贫瘠,最终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而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将这些餐桌上的“碳”反哺回土地中去。

北京商报:对产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于家伊:嘉博文的优势在于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仅让餐厨废弃物变废为宝,而且让生物腐植酸的生产进入了工业化、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通过突破行业间标准障碍,我们已经完成了从专利、标准到工业化新资源产品认定,全产业链平台的构建,获得了全国第一个餐厨废弃物进入农田用肥体系的国家级肥料登记证,上游与环保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对接,下游与传统农资企业、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通过产品利益链的传递,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与资本融合创新之路,开创了餐厨废弃物可持续处理新模式,开创了餐厨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通道,积极促进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北京商报:创新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于家伊:创新就是创造从没有过的新东西,代表着没有可以参照和借鉴的东西,因为做的是一件从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比如,我国的国情有其独特性,我们所做的事情又是共同服务于环境产业及农业产业两方面,其发展历程是异常艰辛的。横向对比西方,至少这是美国人没有走过的路径,但这也给我国环境产业带来了创新的机会。

我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在产业之间建立起了标准化的频道体系,让我们可以向上承接有机质资源,成为环境产业的入口端;向下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搭建优质农产品对接体系,这也使我们成为了开放合作的整合型平台。

北京商报记者 韩琮林

网友评论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媒体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