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从中巴全天候到万隆60年

作者:韩哲 2015-04-23

才辞“巴铁”,又赴万隆。

作为习近平在2015年的首个出访对象,中巴关系的旧瓶装了新酒。

众所周知,中巴现在升级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双边关系的亲密性上,国际其他双边关系能够与此一拼的,恐怕就是英美特殊关系了。后者同文同种,中巴之间显然不是,也因此更加不易。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所谓全天候,就是不管国际风云怎么变幻,中巴战略友谊始终牢固。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军政府也好,民选政府也好,不论是谁在朝在野,都视中国如一。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改革开放之前,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不论“一穷二白”,还是“世界第二”,都把巴基斯坦当做铁杆伙伴。

如今,老朋友有了新交情。伴随着中国战略性地“向西看”,伴随着中国对TPP的金蝉脱壳,巴基斯坦成为“一带一路”的旗舰,并恰好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中巴经济走廊和瓜达尔港,2800亿元人民币的大手笔投资,以及不可言说的IP线,若经略得当,中巴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将更上一层楼,即国与国之间的最高关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巴之间的友谊始于地缘,始于共同的战略对象指向,但惟有利益的相互需要,才能更加历久弥新。

理解了巴铁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角色,也就不难理解万隆精神和印尼对中国的重要性。60年前的万隆精神投射到当下的现实政治环境,求同存异和南南合作,仍是中国战略空间的重要支撑。而印尼作为东南亚第一大国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柱石。

60年前,周恩来奔赴万隆,带着沉甸甸的诚意,留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60年后的昨天,习近平飞抵万隆,参加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在依旧沉甸甸的诚意之外,还有“一带一路”下的新市场机遇。

如今的国际格局和亚太格局,已彻底被中国首倡的亚投行“吹皱一池春水”,甚至说改变也一点不为过。57个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包括中国在内的17个国家参加了60年前的那场会议,也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市场。中巴合作的珠玉在前,势必将对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形成冲击,既向与会国家展示出欢迎搭乘中国便车的善意和友谊,也向与会国家传递出中国愿与各国彼此借力,形成共同发展的雁阵。

从中巴全天候到万隆60年,时间浇筑成的友谊和精神,将被注入新的时代血液。当我们快速行动起来,对谁都是有益的。“我从不担心行动的风险,我更担心不行动的风险。”这是丘吉尔的名言。而当我们行动起来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让彼此都有利可图。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