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商报观察 > 陶凤今日评

中储粮里绝对不止一只蟑螂

作者:韩哲 2015-04-20

巴菲特说,如果你看见厨房里有一只蟑螂,那里面就肯定不止一只。

日前,根据粮商实名举报,央视记者调查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每吨达700元。从业十年的粮商称,陈粮变新粮在业界已不是秘密。

这不是中储粮第一次出事了。事实上,中储粮老出事,正应了那句英文,How(怎么)old(老)are(是)you(你)?

一年前,正值中央巡视组进驻中储粮,后者在黑龙江林甸的直属库突遭大火,烧了粮库4万吨粮食,一时间大火背后的“阴谋论”久久不息。

更早前的中储粮河南周口直属库的主任,在任期取得7亿元的非法所得,并将其中的5000万美元转移至美国。这一腐败大案,最终使得包括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在内的上百人落马。

再往前推,则是中储粮的前身。据《朱镕基讲话实录》披露:“我到安徽南陵县去察看粮食仓库,在我没去之前,粮库都是空的,后来他们把一些粮站的粮都搬过来,摆得整整齐齐。连我都敢骗,真是胆大包天!”

成立15年来,中储粮一直就没有个明确的身份界定,兼有政策性和市场性的两面。在现实中,这个“两面”很难如纸面推演那样分得清清楚楚,而是存在着很多套利、寻租和腐败的机会。

以陈顶新,不过是中储粮“四害”问题的其中之一,其他还包括转圈粮、抬价压价、私设小金库等,都是老问题。一年前,中储粮面对巡视组的意见反馈,表态要将“四害”等问题整改作为公司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显然,这任务没有完成,要么是态度有问题,要么是能力有问题,总得选一样。

为了减轻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国家奉行“托市收购”政策,对于粮农和粮商而言,有了最低收购价,相当于稳定了价格预期。但“托市收购”这个事没有必要就让中储粮做的,完全可以打开门竞争。国家的战略目的,无非是粮食储备和稳定粮食价格,至于是中储粮去做还是民营粮商去做,不影响这个目的。财政补贴,在竞争的情况下更有效率。

中储粮应该是粮仓,而不应该是粮商。如果是后者,其实就是“与民争利”,其这样一个有着国家背书的巨无霸,将对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冲击。在这方面,媒体多有报道,比如高价抢购、大量屯粮,赚国家的财政补贴和仓库保管费。这还只是“阳谋”,各种跑冒漏滴和寻租腐败的猫腻,则是时有发生的“阴谋”了。

背靠特权,面向市场,特权在市场变现极为容易,让中储粮不出问题,也真是难为了它。只要管理松弛,下面的寻租空间就极大,往往是天高皇帝远,往往是基层库点沆瀣一气,平白养了这么多的“仓鼠”。在1000多年前,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也是基于托市收购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好心,最终大大异化,成为与民争利和寻租腐败的温床,原因也在于此。

剥离中储粮“粮仓”和“粮商”的矛盾身份以及打开门“托市收购”,解决不了这两点,中储粮还会继续发现更多的蟑螂。

网友评论
右侧广告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