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PX项目爆炸,让PX再次站上风口浪尖。
自“厦门散步”事件以来,围绕PX项目的“官民对立”,已经成为中国舆论场的独特景象。面对PX的被妖魔化,不仅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科普积极分子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宣传和说服工作。
于是,拜持续的PX纷争所赐,PX的科普也大行其道,人们基本上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比如,PX的所谓毒性跟咖啡差不多。比如,发达国家的城市里,PX项目和居民区也是毗邻相处。
而在接二连三的PX街头政治冲击下,舆论也开始分化,毕竟中国对PX是刚需,PX项目接二连三的遭遇杯葛,导致PX需要大量进口,便宜了一衣带水的邻国。如此,中国经济、社会乃至所有人,到最后都是输家。
漳州PX项目爆炸,实在不是时候。这不仅让人们重燃对PX的恐惧,也让当初的“散步”变成“先见之明”。科普了这么多年,安抚了这么多年,一下子回到解放前。即使是PX的拥趸,也要恨恨地对PX项目来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话说回来,有没有漳州PX项目的爆炸,PX都不会被民众的情绪过滤掉。
对PX的科普和扫盲,并不能让民众情绪稳定。经过科普,民众对PX的恐惧确有舒缓,但民众依然闪烁着不信任。民众相信PX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但不相信在管理上不存在问题。特别是漳州PX项目在发生过两次爆炸之前,官员曾经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不会发生爆炸。
PX其实是一个符号,一个情绪发泄的管道,情绪发泄的对象是政府面对民间发酵的情绪,回应总是不解渴。政府也很心焦,但态度却失之简单,你不信我也没办法,我该做的都做了,我该解释的都解释了。
无形之中,PX在一定程度上的“脱敏”,使其集三千“怨气”于一身。民众面对种种的信息不对称,环评不透明,监督不给力,沟通不畅快,通过PX这个管道和平台一吐为快。很多怨气,并不是冲着PX去的,而是冲着上述的“四不”去的。
这些怨气的心结,归根结底在于对管理的没底。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心里没底,对政府的安全监管心里没底。民众想对这些关系着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获得应有的参与感。
当然,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参与感是有成本的。同时,民众的参与感是呈螺旋上升的,要求是“得陇望蜀”的,企业最后势必要投入重金,使环保成本完全显性化,才能应对民众对于环保日益提高的关切。这些“重金”包括企业需要为经常性的沟通、改善周边环境以及安全内控软硬件的升级。
如何不让PX成为民众情绪的发泄口,钥匙不掌握在专业人士和科普积极分子手中,而是掌握在环评立项的透明化、环境政策的清晰化以及政府对于信息的更加开放。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