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昨天公布,包括足协与体育总局脱钩,不设行政级别,建立职业联赛理事会运营中超、到2025年建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满满的都是亮点。
但槽点也不是没有,鉴于足球改革的特殊背景,这个吐槽还是有相当风险的。但是,有一句话人们常说,三峡大坝要感谢批评者,是批评者让大坝建得更坚固。
那么问题来了,足球改革第四项基本原则提出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如何理解?
按照举国体制的定义,是由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国家负担经费来配置优秀的教练员和软硬件设施,集中选拔、培养、训练有天赋的优秀体育运动员参加国际赛事,争取金牌的体育体制。“三从一大”,包括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是举国体制的一个象征。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原副局长段世杰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中国足球20年来没有大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实行了足球训练比赛的完全市场化管理。段局长强调,那些没有改革的项目,比如大部分奥运会项目,还是沿用举国体制,到现在反而成绩提高了不少。
貌似将足球踢进举国体制,已是风雨欲来风满楼。然而,对一个已经市场化了20多年的体育运动,哪怕这个市场化是个半吊子的市场化,也无法再容忍自己回到举国体制的怀抱。就像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我们承认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向前看,把市场经济推向法治经济,而不是向后看,退回到计划经济。强行回到计划经济,生产力水平会发生断崖式的下跌;强行回到举国体制,足球水平也是同样道理,从事足球运动的人会用脚投票。因此,如果是因为法治尚不健全,就说搞市场经济的条件不太成熟,这样的逻辑,是一种不思进取的逻辑,是刻舟求剑的逻辑。
显然,当前的足球改革不会回到这样一个纯粹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更可行性的分析,是它契合我们整个全面深改的逻辑: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举国体制发挥更好作用。
如果是这个逻辑,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相结合,或许就没我们想象的拧巴。集中训练、限薪降薪,这些举国体制的手法在改革之前就有,所以改革之后也不会受太大冲击。另一些举国体制的手法,比如加大足球方面的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加一些足球场和足球学校,至少不是个坏事。至于举国体制下的资金使用效率,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这个足球改革方案,并不会让中国足球立刻满血复活,这一点足改也心知肚明,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将成功申办世界杯和男足打进世界杯定位为远期目标。至于这个远期有多远,具体时间没人会掐指神算,但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参照系:上世纪90年代日本进行他们的足球改革之后,十年左右时间站稳脚跟,成为亚洲顶尖球队。中国足球基础更差,不会比这个时间更短。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