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的第三场中外记者会,没有过多寒暄,对记者们在周日坚持工作表示敬意之后,便直奔主题。
算上“返场”,总理今年回答了17个问题,敏感的,犀利的,煽情的,常规的,总理照单全收。没有人质疑,每年“两会”之后的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是总理一个人的“秀场”,是总理气场最淋漓尽致展现的窗口。
连续三年,中国经济都在下行之中,GDP目标从7.5%到7%,中国经济究竟将向何处去,这是三年记者会上的“固定”提问。总理对此总是“淡定”:保持定力,调控区间,盯住就业,工具箱里有的是工具,该出手时会出手,房地产也好,金融市场也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按既定方针办。
连续三年,改革也是“固定”话题。记者不厌其烦,总理念兹在兹。在总理三年的“碎碎念”中,他的改革经济学基本为人所熟悉,他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些改革理念,比如简政放权、“三个清单”、权力瘦身,也都已成为坊间金句。他对依法治权的推崇,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销、对就业和服务业的看重,都书写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每次都不觉得陌生。听其言,观其行,人民都看在眼里。
连续三年,人们已经适应总理的中等语速,适应总理的不紧不慢。如果评价总理的语言风格,那就是说你听得懂的话。这里面没有高深的说教,大道理深入浅出,把老百姓、知识分子、企业家想说的话说了出来,是一种新官话。对于这位平易近人的总理,也不怪记者敢“任性”要求总理返场回答缅北局势问题。
三年改革,不敢言胜。对于改革,不乏谨慎者,认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别说断腕了,断个手指你试试?”总理自然也知道改革的疼处。他说“确实很疼,而且在加深,面还会扩大。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但总理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法治经济的出路,相信高手出自民间。总理很爱笑,传递出他对改革的乐观,这种乐观有时会感染你:抿抿嘴,胜利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咬咬牙,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三年的稳增长和调结构,总理“笑”着转巨石于万仞,也是蛮拼的。简政放权、权力瘦身、权力笼子、削权限权,这是当前这轮改革的重要特点。改革者是权力者,改革的对象是权力,这是最难的改革水位。很多时候,我们沮丧于改革的曲折,各种明放暗不放,让人感到窒息。但改革不是速胜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持久战,改革者不仅要有改革的智慧和勇气,也要有改革的毅力和耐力。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总理,爱笑、玩得了网购、喜欢市场任性但不喜欢权力任性。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学者型改革气质,但也有一股“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狠劲。
最后,如果让我提问总理,我想问,一些官员说的“永远”,到底有多远?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