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号称“调控内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和央行)的最后一位当家人、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了人大的新闻发布会。当了13年央行行长的周小川,知道记者不会“善罢甘休”,知无不言,也算够意思。
但凡你能想到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资金入市、资本外流、利率、汇率、存款保险制度、融资难、深港通、新常态、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周小川都给出了干货。干货是如此之多,让媒体在决定头条的时候,颇费一番脑筋取舍。
今年经济的刺激力度,铁定要超过去年的量级。财政政策已经明确要“加力增效”,货币政策也在今年进行了背靠背的降息降准。甚至,在中国版QE不实消息的嘈杂声中,财政部和央行联手刺激的可能也被隐了去。
在此之前,财政部已经承认将进行1万亿元的存量债务置换,将高息、短期、有隐性违约风险的债务,替换成低息、长期、有中央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务。对于地方政府,利息成本降了下来。对于商业银行,在蒙受利息损失的同时,新置换的资产流动性增强,变成合格抵押品,进而可向央行申请中短期的贷款。虽然是财政部冲在前台,可是没有央行的背书,这笔置换就缺少最重要的一环。这基本上是一个变相版的扭曲操作,财政部和央行都要配合稳增长。财政部要甄别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央行要控制市场上的庞氏泡沫,两个部门同时还要掌控刺激进程,都还蛮拼的。
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仍不理想,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几乎没有秘密。惟一的悬念在于,金融改革还有没有?如果有,力度又是多大?
从周小川的发言中,我们至少能够总结出四大改革动作,以及若干没有具体时间表的改革倾向。前者包括上半年出台存款保险制度以及适时放开存款利率、今年推出深港通、互联网金融管理政策不久出台;后者包括汇率和民营银行。
对于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有三大战役: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完成临门一脚的可能性已经得到周小川背书,利率这一要素市场的关键性指标,将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逐步缓解扭曲的信贷资源配置,虽然央行利率走廊的建设努力,仍要面临刚性兑付的挑战。
一边稳增长,一边调结构,刺激与改革同步,金融市场的这一发展特征,其实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的缩影。事实上,2014年就是这样度过的,在刺激和改革的消长中寻找平衡,在底线增长和全面深改中找到向前移动的空间。而在2015年,这样的“刀尖上平衡”还要继续,甚至更加考验决策者的勇气、定力和智慧。现在,中国经济正处在“历史的三峡”,等待着出峡的一刻。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