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日前在教育界别参加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针对有委员提出“年底突击花钱”的不合理性,赵路表示,财政预算需执行完毕,各国都这样规定。“政府收的钱是按年度收的,叫‘财年’,不能多收钱。比如2014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是14万亿,不能花10万亿,其他4万亿留着。这是向纳税人不能交待的,你为什么多收4万亿。”
很多网友表示,“当时我就震惊了”。
年底突击花钱,是因为今年的钱没有花完,明年的预算就会大打折扣,哪个部门也不会想着把钱省下来。我们的财政预算体制,是一个花钱有功、省钱有罪的制度,不花白不花。以前,财政部还能义正辞严地表态,对此坚决制止。现在好了,口风一转:花钱有理,任性无罪。财政部的心思其实也差不多,收这么多钱没花掉,明年就不好意思再收这么多钱了。
这就是财政部的神逻辑:我的权力不仅是任性的,我的逻辑也是任性的。老百姓没有富得流油,企业也没有穷得就剩钱了,干嘛非得收那么多钱呢?何况还花不了。这些年,企业和个人一直喊减税,说税负重,税感强,各种“不怀好意”的机构也提供数据支持。不能说财政部没有减税,但比起大规模刺激来说,减税总是小规模的。就在几天前,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断然拒绝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建议,认为有失公平。但是,一方面是减税挤牙膏,一方面是突击花钱胆气豪,老百姓如何看待这样的公平?
钱收多了,除了花掉,有的是办法。可以给全民发红包,也不是没有例子。可以将盈余注入社保,壮大养老的资金池子。可以用于特定目的的补贴,比如那三次燃油税是不是可以不“趁机”上调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谁说非得今朝有酒今朝醉,花得干干净净。
说到底,我们的预算水分太大。预算本来的目的是鼓励资金的节约使用,抑制资金的挥霍浪费,让财政更有效率。但如果想要达到这样的预算目的,各级人大必须对于预决算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公众和舆论必须能够监督预算,而这个预算必须是透明的,精确至一厘一毫。正是由于人大、公众和舆论的存在感不强,预算的水分才足够大,大到年底突击花钱的地步。
花别人的钱总是爽快,总是不会珍惜和精打细算。钱不够,再收点税费,不行发点债务,再不行还有印钞机托底呢。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财政部也好,其他部委也好,极易形成大手大脚花钱的“棘轮效应”。财政规模降下来,先得过他们这一关。
对不起纳税人,是没把钱花到刀刃上,是没把钱花在透明处,而不是收多了没花掉。这么简单的逻辑,财政部官员没想到,倒是反映出一种财政心态,纳税不是契约,是义务。这样的心态,与三中全会的财税改革思路是格格不入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