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傅莹依然谈笑风生,但与此同时,记者提问同样出彩,犀利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让公众见识了此次“两会”的尺度。
发布会的第一个问题就“来者不善”:对于39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落马,是人大在选代表的时候就没把好关,还是代表选举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
这样的问题,换一个时空,也许这位记者就要当场被问“你是哪个单位的”。
接下来的提问个个不留情面:人大立法权是否虚置?怎么看“改革要上路,立法要让路”的说法?既然税收法定,财政部还能随意调整燃油税,全国人大是不是没有尽到职责?社会上对人大监督不是非常满意,怎么改进?人大是否担心香港政改方案被否决?人大常委会密集审议一系列国家安全的法律,是否意味着国家安全局势面临严峻挑战?怎么看待抢购外国大米的现象?
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比如立法权虚置和税收不法定,向来是人大的软肋,是人大要啃的硬骨头。这些问题不会因为记者不提问而不存在,直面问题反而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事实上,在人大首场发布会之外,我们也能感受到“两会”尺度的调整。政协发布会再次贡献反腐金句,而“两会”期间公布的军队打虎成果和河北第二虎,更是显示出一种尺度上的自信。不刻意寻求一种“两会”期间的稳定默契,用政协发言人的话来说,大家都很任性。
这种尺度上的轻松和自信,也体现在新华社官微“新华视点”的爆料:建行行长张建国在发言中说及“银行是弱势群体”时,现场哄堂大笑,包括参加讨论的李克强总理。
“两会”与众不同,因为它是一年一度的政治盛宴,是一个与会人员不得不开口的场合,代表委员也好,媒体记者也好,失语就意味着沉默和缺席,诤言诤问则意味着“两会”断不是一个花瓶。人民日报微博在“两会”前寄语政协委员:如果你只知道热烈鼓掌、点头称是,人民民主就无法体现。质询政府,请动真格;会场讨论,莫惧交锋。这样的寄语,同样也适用于媒体记者,提问也要动真格。
抹黑和批评是两回事,记者可以犀利、发难甚至找茬,政府官员和“两会”代表委员,需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同样,人大对于政府部门的质询和监督,也可以犀利、发难甚至找茬,在预算等问题上讨价还价和斤斤计较。大家都是履行自己的角色,没有谁是“一小撮别有用心者”。
记者敢问,哪怕问得横冲直撞有点“愣”,也好过发布会以平淡和温吞收尾。这样的发布会多起来,我们就会习惯“猛问”,习惯让人红红脸、出出汗的“犯上”。敢问敢说敢答,这样的尺度,可以成为“两会”的新常态。一个出彩的发言人和一串出彩的提问,才能支撑起一个出彩的发布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