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GDP增速目标,十有八九锁定7%了。
6%过低,一定是硬着陆。好处是可以立竿见影地降低债务、降低杠杆和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为新一轮的增长周期腾出市场空间。坏处是失业增加波及政治稳定,一如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下岗阵痛,这个决心不容易下。
8%已经达不到,甚至7.5%也困难。2015年经济开局低迷,早已说明了这一点。我们既然言之凿凿新常态不走老路,就没有必要竭泽发展,债务率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昨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向记者表示,“中国7%的增长率是合理的。中国的增长率不能过低,因为这会导致财政金融风险和失业率上升”。这不会是“无的放矢”。
既然,7%很有可能是新常态的心理底线,那么7%能够为我们换回什么?
一个能兜底1000万新增就业的经济增长。只要这个数字能够实现,GDP增速都好谈。随着服务业的扩张,中国经济容纳就业的弹性也随之增长。在以制造业为主的资本密集型经济里,可能8%的增长就是底线。而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对经济增速的要求也随之降低,这也是在过去两三年决策层能够一直容忍更低增长的原因。在去年9月,1000万新增就业的目标提前实现,给了决策层相当大的缓冲空间。
一个机不可失的价改窗口。伴随着经济的放缓,物价也在同期走低,无论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都已经显露出通缩的风险。当前,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产品价格在国内外市场都处于低位 ,正是推进价改的大好时机。在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放开政府定价、实现市场定价,引入资源税改革,都是以前想做但囿于高物价环境不敢做的事情。不将这些要素价格扳正,就无法杜绝企业机制性的资源低效率粗放使用。
一个去杠杆去债务去过剩产能的空间。这个空间虽然不能跟6%相比,但也最大限度地为改革留出了操作余地。当然,2015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趋向积极和宽松(尽管央行不承认),这其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加杠杆,防止经济失速和跌入通缩陷阱。但7%的增速也没有给改革太大压力,依然为一些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的出清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增速下,那些貔貅式的产能,不可能咸鱼翻身,如果持续将信贷资源注入这样的无底洞,地方和银行都无法承重,势必要挤出一些泡沫。
最后,为我们降低雾霾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一些可能性。雾霾是一个社会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构成一个责任共同体。最终消除雾霾,需要牺牲经济几个点,这是毫无疑问的。对于当前的我们而言,选择是个渐进的过程。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