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熊海鸥)新年开局的多个经济数据都超预期下滑,中国经济寒意渐浓,不过多家官方智库认为,未来经济增速仍将在合理区间。昨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刊文指出,“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速保持年均6%即可。就在本周,国家信息中心也预计今年GDP增速将降至7.1%。种种迹象释放出,未来几年中国GDP增长虽然不可能出现高速增长,但中高速增长还是有条件实现的。
“速度并不是新常态的核心问题,提质增效才是。从国际环境和国内供需条件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较大可能会处在6%-7%之间。”李伟指出,从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所需要的最低经济增速的角度来考察,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期间保持年均6%的经济增速即可。
虽然去年我国7.4%的GDP增速基本完成了预定目标,但进入2015年后,中国经济开局形势并不乐观:出口和进口双双下跌超出预期,官方和汇丰PMI指数也双双跌破荣枯线。通缩风险也在加剧,CPI跌破1%,PPI连续35个月负增长,均创下五年来新低。
“虽然产能过剩、地方债、影子银行、房地产存在不少风险,但政府也在采取一些措施,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程度是非常有可能的,未来中国经济并不是那么悲观。”有着“最高级别智库”之称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步定型至少需要5-10年,“十三五”恰好处于这一阶段。在这一战略定位下,年均经济增长的预期性目标不宜定得太高,太高比如7%以上难以实现、难以承受;也不要降低太多,太低比如6.5%以下则难以完成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王军分析,2015年经济目标基本预期是7%,今后几年在7%上下,甚至7%-7.5%区间都是有可能的。从中长期来看,比如城镇化、体制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参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国际国内战略的落地,中国经济保持在7%-8%区间的中高速增长是有条件和可能的,甚至不排除个别年份有比较高的增速。昨日,国家发改委部署今年工作时也指出,今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投资调控,定向精准促进投资增长,增加有效投资。
在首都经贸大学首都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看来,智库预测的增长应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真实增长,是由进出口、投资消费等经济规律决定的增长率。其实,在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下,政府可以腾出手来推进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改革,为创新和市场公平竞争创造环境。对企业来说,则可以借此机会通过技术进步、引进知识产权等方式,使产品有更高科技含量和性价比,倒闭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64101978 版权合作:010-64101871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法律顾问:北京市中同律师事务所(010-82011988)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276691 举报邮箱:bjsb@bbtnews.com.cn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0037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55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220001号